病原微生物学第二篇病毒学.ppt

  1. 1、本文档共6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病原微生物学第二篇病毒学.ppt

◆ 相对宿主特异性(种属特异性) ◆ 产生早,作用快。 2、NK细胞:能非特异性杀伤病毒感染的细胞 (2)血凝抑制抗体:能中和病毒的感染性 (3)补体结合抗体:不能消除病毒的感染性,具有诊断价值。 2、细胞免疫:在抗病毒免疫中发挥重要作用。 病毒在培养细胞中增殖的指标: (1)细胞病变:部分病毒在敏感细胞内增殖时可引起特有的细胞病变,称为细胞病变效应(CPE)。 (2)红细胞吸附:带有血凝素的病毒(如:流感病毒)感染细胞后,细胞膜上可出现血凝素,能与加入的脊椎动物(豚鼠、鸡、猴等)红细胞结合的现象。常用作含有血凝素的粘病毒与副粘病毒等的增殖指标。 (三)病毒感染的血清学诊断 原理:用已知病毒抗原检测病人血清中有无相应的抗体。 1、中和试验:检测中和抗体 2、补体结合试验:检测补体结合抗体 3、血凝抑制试验:检测血凝抑制抗体 (四)病毒感染的快速诊断 1、形态学检查: (1)电镜:含有高浓度病毒颗粒( ≥107颗粒/ml)的样品 (2)免疫电镜(病毒+特异性抗体) (3)光学显微镜:用于大型病毒颗粒、包涵体的检查。 2、病毒抗原的检测:用特异标记的抗体检测相应的抗原 免疫标记技术:EIA、FIA 3、检测病毒核酸:核酸杂交技术和PCR等。 4、特异性IgM抗体的检测 二、病毒感染的预防 1、管理传染源 2、切断传播途径 3、保护易感人群 (1)提高非特异性免疫力。 (2)提高特异性免疫力: ①人工主动免疫: A、灭活疫苗:乙脑、狂犬、甲肝、流感灭活疫苗等。 B、减毒活疫苗:首选疫苗。 适宜范围:脊灰、麻疹、风疹、腮腺炎、流感等。 潜在危险性: ①能回复为有毒力的病毒。 ②偶尔进入人体非寻常部位引起并发症 ③可能活化其它病毒。 ④减毒病毒株可能引起持续感染。 禁忌:免疫力低、用免疫抑制剂者。 C、重组载体疫苗:痘苗病毒是常用的载体。 D、亚单位疫苗: Ⅰ化学提取或人工合成疫苗 Ⅱ基因工程疫苗 ②人工被动免疫: 制剂:丙种球蛋白、胎盘球蛋白、特异性免疫血清、转移因子等 应用:甲肝、脊灰、麻疹(紧急预防) 三、病毒感染的治疗 1、阻止病毒吸附、脱壳、组装 如:金刚烷胺 2、竞争、抑制病毒核酸 (1)核酸类:病毒唑、阿昔洛韦 (2)非核酸类:干扰素等 3、蛋白酶抑制剂:赛科纳瓦 4、中草药 螺旋对称型 20面体立体对称性 * * * * * * * * * 四、基因整合 肿瘤病毒,逆转录病毒 五、病毒基因产物的相互作用 1、互补作用和加强作用 2、表型混合与核壳转移 病毒遗传变异的生物学意义 1、从分子水平来理解和解决病毒的生物学性状、遗传变异、致病机制及有效的防治。 2、利用病毒遗传变异的特性,基因重组株制备减毒活疫苗,基因工程疫苗,多肽疫苗等特异性疫苗,预防病毒性疾病。 第五节 理化因素对病毒的影响   病毒灭活:指病毒受理化因素作用后,失去感染性,称为灭活(inactivation)。   注:灭活病毒仍保留抗原性,红细胞吸附,血凝及细胞融合、干扰现象等特性。      (一)物理因素 1、温度:绝大多数病毒耐冷不耐热 2、PH:大多数病毒适宜PH值在5-9 3、射线和紫外线: 经紫外线灭活后的某些病毒经可见光照射后可复活。 (二)化学因素 1、脂溶剂:乙醚、氯仿、胆盐等。 2、消毒剂:病毒对酚、醛、氧化剂等敏感。 3、抗生素和中草药: 病毒对抗生素不敏感。 中草药对病毒有抑制作用。 第六节 病毒的分类 根据核酸类型分RNA和DNA(单链、双链、正链、负链等) 根据病毒大小形态(弹形、砖形、冠状等) 根据结构(有膜、无膜、二十面立体对称等) 根据生物学特性及致病性(流感病毒、肝炎病毒等) 亚病毒:自然界中还存在一种比病毒还小、结构更简单的微生物,称为亚病毒。(类病毒、卫星病毒、朊粒等) 类病毒: 植物病毒,由250~400个核苷酸组成,无包膜或衣壳,不含蛋白质。 星卫病毒 与植物病害有关的致病因子 朊粒 由正常宿主细胞基因编码的、构象异常的朊蛋白。 不含核酸和脂类 本质是传染性和极强抵抗力的异常折叠的朊蛋白。 是人和动物传染性海绵状脑病的病原体 第二十三章 病毒的感染与免疫 第一节 病毒的致病作用 一、病毒感染的传播方式 病毒入侵机体的方式和途径常决定感染感染的发生和发展。 1、水平传播:病毒在人群不同个体间的传播。  ★ 自然因素:空气、飞沫  ★ 生活交往:直接或间接(衣物、食品、性接触、接吻、虫媒)。  ★ 医源性:注射、输血、拔牙、骨髓或器官移植等。 2、垂直传播:是指母体内存在

文档评论(0)

rewfdgd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