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试图通过探讨新安名家汪莲石医学思想对海派名医的影响,来展现海派中医对不同地域、不同风
格的医学流派兼收并蓄、融会贯通的特质。
2.新安医学在中国医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新安之称,始于晋朝,晋武帝太康元年(公元280年)设新安郡,辖歙县、休宁、祁门、黟县、
绩溪和婺源(今属江西省)6县。新安山清水秀,人杰地灵,古往今来,文风昌盛,名贤辈出。
在中医发展史上,新安医学具有不可忽视的地位。据史料考证统计,自宋代至新中国建立前,新
安卓然成家者820人,其中421人撰集汇编医籍约730种Ⅲ。医家之众,医籍之多,“在以地
区命名之中医学派中,堪称首富”‘21。新安医学在中医学术发展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甚
至有学者称新安医学是明清时期中医药学的“硅谷”‘31。
历史上新安地区名医辈出,如宋代张杲《医说》是我国现存最早专门记载医史人物传记及医
学史料的专著。明代四大医学家之一的汪机,传世著作有《针灸问对》、《运气易览》、《石山
医案》等十四种之多。明代孙一奎是肾命学说的最早倡导者之一,其著作《赤水玄珠》、《医旨
绪余》、 《孙文垣医案》等一直为后世所推崇。 吴昆的《黄帝内经素问吴注》、 《医方考》等
著作至今为学术界所重视。方有执《伤寒论条辨》开《伤寒论》错简重订说之先河,是伤寒学派
内部不同派别之争的先驱。江瑾《名医类案》是中医学第一部医案分类著作。清代胡澍的《黄帝
内经素问校义》是第一部以小学方法研究《内经》的专著。江有诰的《素灵韵读》是第一部以音
韵方法研究《内经》的专著。郑梅涧《重楼玉钥》是中医喉科的重要著作。吴谦是清初三大名医
之一,其主编的《医宗金鉴》是明清以来最受重视的医学巨著。汪昂的《医方集解》、《本草备
要》、《医方集解》、《汤头歌诀》等著作,三百年来,屡屡翻印,每种都有50多个版本。
3.汪莲石生平及学术思想
汪莲石,字严昌,近代伤寒名家。著有《伤寒论汇注精华》一书传世。婺源(今属江西)人,
生卒年代不甚确切,根据戴祖铭等对《伤寒论汇注精华》所载有关汪氏生平活动的一些资料考证,
汪莲石大约出生在1848年左右,比丁甘仁大17岁,比恽铁樵大30岁。至于其卒年,无资料确证,
估计活Nso岁以外,汪氏在40多岁时举家侨迁至上海定居¨1。汪氏出身书香门第,本不学医,
后来因为身患热病及其父因病辞世而深恨不知医之苦,于是发奋学医,汪氏学医一方面多方请益,
问道本家前辈,另一方面勤求《灵枢》、《素问》、伤寒》、《金匮》等经典古训。汪莲石一
生潜心研究《伤寒论》,推崇陈念祖、张隐庵、喻嘉言、舒驰远等人的观点,采其精粹,编成《伤
寒论汇注精华》。
汪莲石身后无系统的医案医论留世,其临床学术思想仅能从《伤寒论汇注精华》‘51有关条
文的注解中略窥一二。另外,近年从清末常熟名医余听鸿后人藏书中发现民国七年初版的‘诊余
集》(余听鸿著),其中录有汪莲石所作眉批夹评约三十条,阐发了汪氏本人的学术观点¨1。
从这些比较有限的文献看,汪氏临床上最注重阳气,擅长使用温热药物治病。
伤寒论汇注精华》中,汪氏在几则相关条文下不约而同地强调了阳气的意义以及使用温热
药的经验体会,兹择录几则以资说明。
原文:“脉按之来缓,而时一止复来者,名日结。又脉来动而中止。更来小数,中有还者
反动, 名日结, 阴也。脉来动而中止,不能自还,因而复动者,名日代,阴也.得此脉者必
难治。”
汪氏在此条文注中提到一案:一患者纵啖生冷致恶寒发热头痛,前医以香薷饮、银翘散、犀
角地黄汤、至宝丹等皆不取效。脉结代,两动一止,来则洪大浮数,苔灰白腻垢,渴不欲饮,不
更衣数日,时医再议投生脉、复脉等方而未决。汪氏独认为该患者因为寒凉之误,致脾阳困厄,
阴寒滞于腹中,格阳于外,所以热不退,心烦闷,脉停至。遂投大温中汤,用姜、附、砂、蔻、
苓、夏、椒、朴、桂等药,次日头痛止,结代脉除,再进,即便下热退,数剂全愈。
原文:“阳明病,胁下硬满,不大便而呕,舌上白胎者,可与小柴胡汤,上焦得通,津液
得下,胃气因和,身溅溅然汗出而解。”
汪氏注:“愚按:此证为胃中留饮结实无疑,但此等胃实为阴邪,非阳邪,小承气似可不必。
盖饮结于上,津不下濡,上湿下燥,故不大便,一经温中化饮,水津下行,燥湿得调,大便自行,
温中破饮方中宜加淡苁蓉以引湿下行,甚效,曾屡用均验。”
原文:“下利后,脉绝,手足厥冷,眸时脉还,手足温者生,脉不还者死”,汪氏注:“按
此下利, 应是暴迫下注之证,一时奔追无度, 脉为之伏,手足
为之厥冷。止后,渐渐阳复脉回肢温者有之。若病已数日,至脉绝肢冷者,断无可还之理。盖阳
气已亡,非比暴病之阳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