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四库全书存目丛书》的一场争论.doc

关于《四库全书存目丛书》的一场争论.doc

  1. 1、本文档共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关于《四库全书存目丛书》的一场争论,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四库全书存目丛书pdf,四库全书存目丛书目录,四库全书存目丛书下载,四库全书存目丛书补编,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四库全书存目丛书130,四库全书初次进呈存目,四库全书存目

《文汇读书周报》2008-11-21 关于《四库全书存目丛书》的一场争论 邓可因 邓广铭先生和季羡林先生是多年要好的老友。邓广铭先生对季先生担任总编纂的《存目丛书》的出版提出批评,使有的人担心会不会影响两人的友情。但在丛书编委会的一次会议上,季先生还特别谈到,邓先生、宿先生发表的批评文章,用意都是好的,让大家要正确对待。应该说,学术上的争论是为促进学术的发展,是不会伤害年深日久的友谊的。 1994年,父亲邓广铭(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已是87岁高龄,为使整理出版中国古籍的工作走一条正路,他写了一篇《论〈四库全书存目丛书〉不宜刊行》的文章,发表于该年7月29日《光明日报》的《读书与出版》专刊,引起文史学界一场不大不小的争论。 在文中,他举出清乾隆时期编纂《四库全书》,列入“存目”的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是为避免重复而把一些书列入“存目”;第二类是被纂修人员判定为伪冒的书籍,其判定至少有百分之九十五以上是准确的;第三类是因内容不符合纂修人员的价值观念而被列入“存目”的,但这些书也未必都符合我们今日的价值观念。因此“存目”中值得印行的数量有限,不值得浪费很大的财力物力将其全部印行。 他在文中建议,要严格区分“国粹”与“国渣”,取优汰劣,组织专家学者认真审查鉴别,将真正有价值的书籍编一套《四库全书存目选本丛书》,并重新为每一本书写一篇“平反提要”。 在发表文章之初,父亲就对我说,这套丛书的出版,从前一年就开始筹措了。主办人是北京大学历史系的一位姓刘的教授,已筹措到600万元资金(出一集需5万元,要出1600集),并已造了一定的舆论声势,李鹏等都为它题了字。父亲说,在这种情况下,唱此反调,很难说能起到多大作用,但他不能不提出自己的意见。这是父亲生前所做的最后一次论战。虽然《存目丛书》还是陆续出版了,但是父亲以对学术负责、对历史负责的态度,毅然发难。我感到他的这种精神实是可佩的。 文章发表后,《瞭望》杂志的副总编辑陈四益访问了父亲,写了两千多字的文章《〈四库全书存目〉及其他》,署了叶芝余的笔名,刊登在《瞭望》第37期(1994年9月12日)。他开始就说,读了邓广铭先生的文章,“精神为之一振,觉得北大毕竟有人。”接着他说,在《四库全书存目丛书》的编纂方作了热热闹闹的高调宣传之后,父亲“敢于力排众议,不仅需要见识,而且需要勇气”。他同意父亲对存目书籍的分析,他说:“把尚存的4000余种、6万余卷《四库》存目之书,不分青红皂白统统印出,并称之为‘全世界最后一笔、最大一宗文化遗产’,岂不是要愧对前人,遗讥来者?就说这‘全世界最后一笔、最大一宗文化遗产’的提法也不通之至。人类社会并未终结,人类文化仍在发展,这‘最后’之说,从何谈起?”“古籍整理是要下苦功夫的。我们何不抛弃些急功近利的念头,发扬些严谨认真的学风呢?”这些问号实使对方难以答辩。 《存目从书》的编纂者自然不甘寂寞。9月2日,《光明日报》的同一专刊登出杨素娥的《论〈四库全书存目丛书〉亟宜刊行——兼答邓广铭先生》,文中说,对印行《存目丛书》,“学界翘首引颈以待之”,而父亲的文章“独唱反调,实欠允当”,认为父亲的文章中“作为‘不宜刊行’的具体理由,且不说其所分三类是否正确,但其理由却是荒诞的”。他认为,刊行《存目丛书》的理由,“一曰抢救古代文献”,“二曰便于学界,推动学术研究。” 这里说个小插曲:《光明日报》记者在发表杨素娥的文章前和父亲打了招呼,把原稿拿给他看了,妹妹小南也看了。小南认为文中有些话说得很不礼貌,使她很生气(后来报纸发表时,编辑删去了一些),一夜没睡好觉。第二天早上她问父亲睡得好不好,答说睡得挺好;她说:“我可没睡好”,父亲说:“这就是被动吸烟和主动吸烟的区别了。”老人真是幽默! 父亲还认定,杨素娥就是那位刘教授,是有意选了一个女性化的笔名。接着,《光明日报》于9月9日发表了北京大学考古系宿白教授的文章《建议改出〈四库存目选粹丛书〉》。他支持父亲的看法和建议,但提出将父亲建议的《四库全书存目选本丛书》改为《四库存目选粹丛书》。他说已经看到了《四库全书存目丛书》第二册的样书,其中收录的十种书籍,有九种“或属假冒伪劣,或属定本已入《四库》,或属鄙陋愚妄,为什么还要让这批‘国渣’在我们的传统文化之中鱼目混珠呢?”他的责问是很有说服力的。 9月16日,《光明日报》又发表施蛰存老先生以杂文笔法写的《也谈〈存目丛书〉》。这篇千余字的楷体文,先谈《四库全书》及“存目”的由来,然后说,看到父亲的文章,“其中有些意见,也正是我们的意见。”又针对杨素娥的文章说:“这位杨素娥女士的文章,似乎火气太大。她说邓广铭的‘不宜刊行’是‘独唱反调’。这句话把我吓倒了,决计不再多嘴,虽然我可以证明邓广铭不是在‘独唱’。至于‘反调’这两个字,在二十年前就很吓人。我是从各种‘反’字风波偷生过来的人,这回就不敢冒犯‘正调’

文档评论(0)

zhengyl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