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苗冲隧道施工组织设计.doc

  1. 1、本文档共3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东苗冲隧道施工组织设计,隧道施工组织设计,公路隧道施工组织设计,铁路隧道施工组织设计,隧道维修施工组织设计,明挖隧道施工组织设计,引水隧道施工组织设计,隧道路灯施工组织设计,电力隧道施工组织设计,隧道消防施工组织设计

东苗冲隧道实施性施工组织设计 第一节 编制依据 1、《公路隧道施工技术规范》(JTJ042-94) 2、《公路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JTJ071-98) 3、《公路工程施工安全技术规范》(JTJ-076-95) 4、沪瑞国道主干线清镇至镇宁高速公路第三合同段(K8+650~K16+100)招、投标文件及补遗书、东苗冲隧道施工图纸设计文件、施工合同等。 5、踏勘工地,从现场调查、采集、咨询所获取的资料。 6、我公司的施工能力、技术力量和经济实力。 第二节 工程概况 本隧道为上下行合建的四车道高速公路连拱隧道,是本标段的重点、难点工程。 一、隧道概况 该隧道位于清镇市红枫湖镇大冲村内。隧道起止桩号K9+290~K9+710,全长420m,进口设计高程1298.833m;出口设计高程1296.523m。隧道进出口均为削竹式洞门。隧道最大埋深约为77米,进口较长地段地形偏斜严重。 隧道平面线形为曲线,曲线半径为R=2160米(右偏),路面超高横坡为3%。纵面线型为人字坡,进口纵坡i1=+1.5%,出口纵坡i2=-2.6%,变坡点桩号K9+500,竖曲线半径R=15000米。 二、技术标准 隧道净宽: 2*(0.75+0.5+0.75+2*3.75+0.75+0.5)+2.0=23.5m 隧道净高: 5.0m 计算行车速度:120km/h 三、地形地貌 隧道处于剥蚀、溶蚀丘陵地貌类型,隧道垂直穿越一脊向南北的丘体,丘顶标高1387m,丘地标高1280m,相对高差约107m。山体东坡面较陡,坡角局部达40°,西坡面较缓,约20°,山体植被较稀疏。 四、隧道地质 1、区域地质 隧道处于红枫湖背斜西南端,该背斜轴向呈南西向展布,在隧道部位,轴线转折呈南北向,且分叉倾伏。隧道进出口段,?山坡坡角部位为上二叠统(P2)一套碎屑岩系(煤系地层),岩性为薄层硅质岩、砂页岩、泥岩夹煤层互层,岩层产状120°-130°∠30°-40°,其间岩层两组节理 (350°∠75°、250°∠70°)发育,山顶及两坡部位为下二叠统(P1)巨厚层状灰岩,岩层走向30°左右,倾角近似直立。岩层受构造影响严重,岩石节理裂隙发育。根据地面地质调绘,出口K9+600-K9+700段的左侧约16m处有一条与隧道轴线近似平行的溶蚀沟槽,开口宽约2-10m,深3-5m,灰岩碎块及亚粘土充填其间。 2、地层岩性 隧道段的岩土层除山坡坡角部位有较薄的残坡积土层外,其下伏基岩为上二叠统(P2)碎屑岩系和下二叠统(P1)巨厚层状灰岩,其间在灰岩溶沟、溶槽内充填有软塑状含碎石亚粘土层。 (Ⅰ)第四系残坡积土层:由高液性粘土、粉土质砂及含细粒土质砾组成。该层主要分布在隧道进出口段及其山坡部位,其中进口段K9+400-K9+457厚0-11.5m,出口段K9+555-K9+680厚0.5-3.6m,黄褐、土黄色,以高液性粘土为主,湿、硬塑状,含大量风化硅质岩、砂页岩碎石块,局部相对富集,含量大于50%,构成细粒土质砾,碎块直径10-40mm,棱角状,分布不均。弹性波速约0.3-0.8km/s,地基承载能力[б]=200-300kPa,围岩分类为Ⅱ类。 (Ⅱ)细粒土质砂:该层为溶沟、溶槽内充填物,主要分布在K9+580-K9+640段,钻探揭露厚度9.50-37.00m。土红色,上部湿,呈硬塑状,下部饱和,软-—流塑状,含20-50%硅质岩碎块,碎块直径10-50mm,棱角状,分布不均,弹性波速约2.1-2.6km/s,地基承载能力[б]=100-240kPa,围岩分类为Ⅰ类。根据物探推测该溶沟走向呈南西向展布,与地表溶蚀沟槽相通。 (Ⅲ)基岩:组成隧道围岩以下二叠统(P1)巨厚层状灰岩为主,在隧道出口段局部为硅质岩、粉砂质泥岩、页岩互层。其中灰岩风化带不发育,薄层硅质岩、粉砂质泥岩、页岩风化强烈,风化程度不均。隧道围岩按风化程度不同可分为全强、弱两个风化带,其分布及岩性特征如下: (Ⅲ-1)全强风化带:该层分布于隧道进出口段及山坡部位,厚0.5-13.2m,岩性以粉砂质泥岩、页岩为主,黄、黄褐色,原岩结构构造已大部分被破坏,风化成土状及碎石状,质软、碎块手易捏成粉末状,遇水易软化,弹性波速约0.7-1.8km/s,地基承载能力[б]=300-500kPa,围岩分类为Ⅱ类。 (Ⅲ-2)弱-微风化灰岩:该层构成隧道结构的主体,整个隧道内均有分布,灰色,岩石具晶质结构,块状构造,裂隙及溶蚀现象均发育,岩质较硬,岩芯一般较完整,呈碎块-大块状,少许碎石状,其间在岩溶发育带(K9+400-K9+415、K9+670-K9+680),弹性波速约2.8-4.0km/s,围岩分类为Ⅲ类,其它完整地段弹性波速约4.5-5.2km/s,围岩分类为Ⅳ-Ⅴ类。 隧道洞身围岩分类是根据上述岩层分布状况,

文档评论(0)

cmccpppoe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