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住“读书的声音”——关于中华吟诵传承与推广的调研与思考.docVIP

留住“读书的声音”——关于中华吟诵传承与推广的调研与思考.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留住“读书的声音”——关于中华吟诵传承与推广的调研与思考.doc

留住“读书的声音”——关于中华吟诵传承与推广的调研与思考 图1 直接采录吟诵传人的地区分布(人数) 图2 直接采录吟诵传人的年龄分布 图3 直接采录吟诵传人的私塾学习情况(人数) 图4 吟诵影音的文体分布情况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吟诵是汉诗文的传统读法,自古读书皆吟诵,以前所谓“读书声”,今天称为“吟诵”。千年以来,吟诵在学堂里和文人之间代代相传。而近百年来随着教育方式的改变,吟诵逐渐淡出课堂、淡出国人的记忆,传承千年以上的“读书声”濒临失传。要建设文化强国,弘扬传统文化,必须从抢救文化的声音——“读书声”开始。 ????编者按 ????5月28日,本报曾刊发了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华吟诵的抢救、整理与研究”南开大学课题组的阶段性成果——《知音如见赏,雅调为君传——关于传统吟诵的调查与思考》,引发社会广泛关注。该项目的另一个研究团队——首都师范大学课题组,从2004年起围绕中华传统吟诵对全国吟诵传人进行了抢救性采录。为了推动传统吟诵的抢救、整理与研究工作,我们特邀首都师范大学课题组对近年来的研究成果进行了系统梳理,形成此报告。我们希望这一组报告,能进一步引发社会的关注,进而对弘扬包括吟诵在内的优秀传统文化起到应有的推动作用。 ????吟诵曾经是私塾、官学里读书学习的基本方法,是每个中国学生、文人都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吟诵也是我国古代教育最基本的教学方法之一,有重要的教育价值:其一,吟诵讲究字正腔圆,也就是声母、韵母、声调都很清楚,而且一般拖得比较长,所以在儿童启蒙教学阶段,可用来识字正音。其二,吟诵又是一种用声音表达的理解,或是感性的体悟,吟诵教学法与讲解教学相配合,作用巨大。其三,吟诵对于教育的最明显的功用,是激发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学习,古人形容儒家的学校,常说“书声琅琅”,即读书声美妙动听,又说“弦歌不绝”,就是学校里随处都有歌声,学生可以通过不同的吟诵方式表达自己的理解。最后,吟诵还是人格和品性培养的重要方法。吟诵的形式圆润而大方,真诚而高雅,这种外在形式之中,也蕴含着中国文化的精神内核。 ????从20世纪初开始,私塾教育体系开始瓦解,引进西方教育体系的新式学堂对吟诵持普遍排斥的态度。民国时期,吟诵主要在极少量私塾里传承,部分书香家庭以家传方式传承,在学堂、大学里的传承几乎寥寥无几。建国后,有极少量家传和师生私传。 ????自2004年起,首都师范大学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华吟诵的抢救、整理与研究”课题组开始在全国寻找会吟诵的读书人,展开对传统吟诵的抢救性采录。现将初步成果梳理如下: 传承现状 ????⒈全国吟诵传人数量极少 ????课题组对27个省(市、区)的吟诵状况进行了抽样调查,目前已调查过全国1/10左右的地区,搜集到已去世吟诵者影音资料的有476人,亲自采录653人,合计共有1129人,另有100多人待采录。因调查时一般通过社会团体、教育系统和私人关系同时进行,可找到区县级吟诵传人中的大多数,非全部。据现有数据推算,全国吟诵传人在5000人到10000人左右。数量看似不少,但平均到每个区县为两到三个人。因吟诵的读音依据方言系统,旋律多与地方音乐有关,每个地区的发音不同,吟诵方式也不同。同一区县内的两三个人几乎是该地区传承千年以上独特读书声的最后传人。 ????现在已出现吟诵传人完全空白的地区,空白的区县至少数十个,占样本比例约10%。一些文脉深厚、历史悠久的大城市,如太原、西安、成都、济南等,也难找到吟诵传人。虽然在这些大城市里吟诵传人还有,但是基本上都是外来人,大城市本身的吟诵调几近失传。 ????⒉吟诵传人分布不均且普遍后继乏人 ????目前采录到的吟诵传人在全国的分布情况如图1所示,以广州和湖南最多,华东地区包括山东、江浙一带、安徽、江西、上海、福建等地约能占到全国吟诵传人总数的四分之一以上。华北、华中和西南地区次之,广西省及港台地区、西北和东北地区较少。总体来说,南方多于北方,东部多于西部,农村多于城市。前两点是由于教育发展程度不均衡所致。而农村多于城市则是因为大城市现代化较早、私塾消亡得快,相反在很多小城镇和农村,私塾传统延续得长一些。但小城镇和农村的传人传诵的质量总体略低于大城市的传人。 ????所采录吟诵传人的年龄,一般在85岁以上,以85岁-90岁最为集中,年纪最大的超过100岁,80岁以下的吟诵传人只是少数(如图2所示)。而且由于年龄较大,几乎每天都有人逝去。课题组采录过的653人中,迄今已经有54人去世,其中包括南怀瑾、俞伯荪、朱继海、范敬宜、王更生(台湾)、陈新雄(台湾)、钱明锵等著名学者和艺术家。更为遗憾的是,有些先生在采录前不久突然去世,如季羡林、任继愈、周汝昌、吴宗济、胡明扬等,永难弥补。 ????采录过的人中,只有天津的叶嘉莹、广州的吕君忾、南京的陈少松、

文档评论(0)

克拉钻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