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影视类论文写作资料范文:关于中国电影理论构架的梳理 .pdf
影视类论文写作资料范文:关于中国电影理论
构架的梳理
周星
【作者简介】周星,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教授。
【内容提要】本文对中国电影理论主要涉及的层面做了归纳,重点阐释以“影戏
说”为基础,以现实主义创作理论为主导,以民族化讨论为核心,以意识形态内
涵为指向,以艺术与工业对峙探究为深入的电影理论研究所构成的中国电影理论
的主要框架。
【关 键 词】中国电影理论/现实主义/艺术/民族化
中国电影近百年的发展,基本处在西方理论与民族文化理论的交叉影响中,
中国电影从模仿到适应文化土壤,从遵循共通艺术手法到逐渐找到民族特有表现
规律,从外在技法理论借鉴到内在语言精神创造,从本体艺术把握到对市场商业
规律重视,中国电影理论也走过了多样化变迁的路途。
应当承认,在时间纬度上已经迈入21世纪的中国电影,在理论的准备和实际
的对策上都还没有完善方略。毋庸回避,电影理论的根基在西方,正如电影来自
于西方一样,举凡理论界津津乐道的电影基本理论都发源于西方的文化理论、文
艺理论,这已经是事实。西方电影的优势始终压制着中国电影理论的研究,而实
际上中国电影历史上也有过相当成熟的作品,理论总结也有不少有益的成分。中
国电影理论的建立不是没有基础,创作的独特性是客观存在的事实,世界电影节
的认可也是价值的呈现,更主要的是对中国传统电影理论的研究已经有了相当的
成绩。
综合而论,以有几十年历史的“影戏说”为基础,以现实主义创作理论为主
导,以民族化讨论为核心,以意识形态内涵为指向,以艺术还是工业对峙探究为
深入的中国电影理论研究,构成了中国电影理论的主要框架。
一、“影戏说”
迄今为止,对中国电影理论论述广为接受的是20年代开始呈现雏形的“影戏
说”论述,尽管这一理论形态确认是在20世纪80年代(以陈犀禾1986年《当代电
影》第1期的《中国电影美学的再认识》、钟大丰1986年《当代电影》第3期的《“影
戏”理论历史回顾》等阐释而广为人知),早期的中国电影人在实践中遵循的一
直是这一方向。对“影戏”观的理论较为一致的认识包含了以下几方面内容:注
重教化性,讲求戏剧性,强调情节性,突出场面性等。“影戏观”中包含的中国
传统电影的理论内涵和艺术逻辑阐释还 相当薄弱,从而不仅缺乏理论含量也缺
少实践指导性。西方建立在技术基础上的电影来 到已有深厚文化传统的中国,
是假道茶楼、戏场而确立自己的文化地位的。在中国老百 姓的眼里,电影的稀
罕就在于是影像的戏,不在戏场却能看到活生生的“戏”。于是,有意无意的,
西方的电影就成了东方的“影戏”,中国人很容易地接受了外来物,电影 也就
堂而皇之地变成了戏剧的变种。依循这种认识的百姓自然要求按照习惯的观戏传
统 看电影,电影创作者也确实把电影当成戏来再现。早期电影人张石川自述成
为电影导演 的经历时,谈到应约拍电影就是“为了一点兴趣,一点好奇的心理,
差不多连电影都没 有看过几场的我,却居然不假思索地答允下来了。因为是拍
影‘戏’,自然很快地联想到中国固有的旧‘戏’上去。”(注:张石川《自我
导演以来》,《明星》半月刊1卷3 期,1935年5月。)这是电影创作初期最为典型
的观念表现。
但对“影戏”真正从感性直觉到理性认同,是到20年代以后才基本实现的。
随着中国电影一定规模的实践积累和人们对电影的理性思考,“影戏”观成为较
为普遍的认识。这不仅是指“影戏”名称的通用,而且是指对中国“影戏”基本
内容的共有认识。大致而言,“影戏”观主要包含了下面内容:
(一)讲求戏剧性。中国电影注重戏剧性是明显的事实,所谓戏剧性即指在各
种形态矛盾冲突中倚重悬念、误会、巧合等因素,产生矛盾冲突或推动矛盾变化
发展,“戏”的吸引人也就在出乎意料和偶然天成的魅力之中,所谓“无巧不成
书”。以著名的《孤儿救祖记》(1923)为例,片中杨寿昌误信坏人挑唆,赶走了
儿媳余蔚如;后来他偶遇未曾见过面的余璞,深感喜欢却不知是孙子;而坏人暗
害于他时,又是余璞加以阻止;及至见到久别的余蔚如方知与余璞的血缘关
系……影片中,误会、巧合对情节起了重要的作用,它使得观众饶有兴趣品尝巧
合的效果,关注误会如何消解,达到最终的疏散效果。
任彭年导演的《爱国伞》(1923)讲述了爱国背景下的“有情人终成眷属”的
故事,而 几对青年的情爱误会是重要细节,因而阴错阳差几成乱套,期间围绕
用伞无意间写下的 名字成了巧合的因缘。侯曜编剧、李泽源导演《一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