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杨联升《从历史看中国的世界秩序》
从历史看中国的世界秩序
杨联陞[①]
从历史看中国的世界秩序
以中国为中心的世界秩序:神话与事实
中国的世界秩序常被描述为一个以中国为中心的等级体系。从理论上说,这个体
系至少有三方面的层级:中国是内部的、宏大的、高高在上的,而蛮夷是外部的、渺
小的和低下的。然而,对整个中国历史加以观察,即可发现这个多面相的以中国为中
心的世界秩序,是在不同的时间,由许多真假程度不同,有时甚至子虚乌有的“事实”
构建的一个神话。
中国在东亚确实作为一支军民合一的力量扮演着领导角色,但是不能就此认为,
中国概不承认世界上的其他文明民族。汉朝史籍对文明的西方民族——大秦(字面上
的意思是伟大的中国)就给予了高度评价。在中世纪,许多中国人非常尊重印度,因
为那是佛教的发源地。在一些时期,中国在政治上、军事上把邻近的民族当作平等的
“敌国”,譬如汉与匈奴,唐与突厥以及后来的吐蕃,宋与辽、金、元之间的关系都
是如此。在这些关系中,亲属的称谓经常被使用,如宋帝与辽帝即以兄弟相称。不过,
1138 年,南宋的创始人为了与金人媾和,即被迫接受“臣”的地位。后来他的继承人
把地位改善为“侄”,称金帝为叔,叔即父亲之弟。汉朝和唐朝为了维持边境的和平,
常把公主或皇族的女子嫁给蛮族的首领,每年还要送大量值钱的礼物给北方的邻族,
名义上是经济援助,事实上就是朝贡。“外国”一词,并不始于19 世纪,而可以追溯
到汉代。在宋朝,“外国(列)传”已成为史书中的一项。因此,那种认为中国在
1800 年以前没有国际交往经验的观点是不正确的。
无疑,中国到周朝后期至少有了一些模糊的“国”的观念。近代的一些学者曾将
春秋时代(公元前722—前481 年)的列国体系与近代的国际关系相比拟。战国后期
(公元前403—前221 年),强国纷纷独立,不再尊崇周王。当孟子说国君有三宝
(土地、人民、政事)时,他实际上是在为“国”下定义。周代末期(公元前221 年
为止)“天下”和“中国”之间有了区别,后者把边远的诸侯国如秦、楚、吴、越排
除在外。
中国人关于内服和外服的观念也是一个值得注意的重要观念。这种观念自古就有。
据说夏朝和商朝有五服之分,而周有九服。九服或九极之最外者叫蕃服或蕃极。蕃字
是草字头,蕃字另一个写法是草头水旁的“藩”字,意思是“屏藩、藩臣”。后来,
草字头的蕃,也用作藩字的意思,指“外国的、蛮夷的”。[②]
虽然这些周密的区分大部分是凭空虚构的,但是似乎也反映了商、周时一个较符
合实际的内服(王畿)与外服(诸藩)的区分。[③]当然,“内”、“外”只是比较
而言,因此我们可以说内还可以有内,外还可以有外,一直分下去。由于军事、文化
扩张的结果,一些外服可以被并入内服,“诸藩”都有变成“外藩”的可能,或者更
通俗地说,所有“生蕃”都有可能变成“熟蕃”。
然而,内、外的使用,并不意味着中国和邻邦或藩属之间没有疆界。史书中记载
着许多争议和解决疆界问题的例子。有一次汉朝皇帝曾提醒匈奴单于,边塞不仅是为
防外患,也是为防止中国罪犯逃逾边界。当然,边界不一定常常是一条界线,它可以
是一块双方都不准占领和垦殖的地带,也可以是一块其居民同属两国的地带,即一个
缓冲区。中国皇帝也可能单方面宣布封疆划界,例如,据说宋太祖曾以玉斧在地图上
沿云南大渡河划一条线,宣称:“自此以外,朕不取。”正如王赓武教授在本书另外
一处指出的,明太祖曾将15 个或更多的国家,包括朝鲜、日本、安南和爪哇等列为
“不征之国”,中国对它们将不加征讨。[④]此外,还有一点必须记住,文化疆界和
政治疆界无须一致。
讨论中国的世界秩序,尽可能分清神话与事实是很重要的,两者都可彼此影响。
有人也许更愿意把神话视为一个文化或心理问题,但是无论如何要与政治问题区分开
来。
郭嵩焘:《绥边征实》
理雅各(James Legge)在1872 年出版的《春秋左传》英译本序言中,曾严厉批
评中国的官员和民众没有“认识到中国仅是世界许多独立邦国之一”(第52 页)。所
幸也有少数例外,郭嵩焘(1818—1891 年)就是其中最突出的一位。大约在19 世纪
中叶,郭嵩焘已经认识到中国处在一个前所未有的国际局势中。在儒家传统中成长的
他,很快就回到历史中,去寻找经验和教训。他将秦、汉以至明代的对外事务作了历
史考察,著成《绥边征实》。他的目的是要纠正南宋以来学者虚文无实之弊。下面的
引文摘自该书仅存的序文部分: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基于VISSIM的城市道路交叉口自适应信号控制仿真技术研究-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专业论文.docx VIP
- 专题05 名著导读【备考2025】2024年中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 全国版(含答案).docx VIP
- (完整版)交管12123学法减分考试题库及答案.docx
- 群建阀门公司安全生产事故应急预案.doc VIP
- GA_T 1343-2016防暴升降式阻车路障.pdf
- 教育数字化转型背景下高校数字素养教育实践模式创新路径.docx VIP
- 200个句子涵盖了高中英语4500词汇[宝典].doc
- 体育馆会堂网架提升专项施工方案.doc
- 小学英语“教—学—评”一体化的优势及运用对策.pptx VIP
- 2020年2月四川省喜德县医院系统(卫生类)招聘考试《医学基础知识》试卷及答案.pdf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