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凤阳村创举.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安徽凤阳村创举,四川北川开坪凤阳村,凤阳村,新创举大厦,一什么创举,创举的意思,小岗村农民的创举,创举商务大厦,一创举,创举大厦

惊人的创举 在中国国家博物馆里,收藏着藏品号为GB54563的一纸契约,这就是广为人知的安徽省凤阳县梨园公社小岗村农民“包产到户”的“地下协议”。它被作为中国当代史的珍贵文物收藏: 1978年12月地点严立华家 我们分田到户,每户户主签字盖章,如以后能干,每户保证完成每户全年上交和公粮,不在(再)向国家伸手要钱要粮;如不成,我们干部作(坐)牢杀头也干(甘)心,大家社员也保证把我们的小孩养活到18岁。 严宏昌 关廷珠关友德严立符严立华严国昌严立坤 严金昌严家芝关友章严学昌韩国云关友江 严立学严俊昌严美昌严宏昌严付昌严家其 严国品关友申    其中,17个名字上覆盖着17个鲜红的指印,严宏昌、韩国云和严立学三个名字上则是三方图章。 小岗村属凤阳县,为滁县地区所辖,位于皖东江淮之间。北宋欧阳修名篇《醉翁亭记》中有言:“环滁皆山也”,指的就是这一带。在中国,山区似乎总与“贫困”二字紧紧相连,因此70年代末期的滁县是个地地道道的贫困地区。凤阳则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故乡,以“凤阳花鼓”出名。而“自从出了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凤阳人讨饭就同凤阳花鼓一样闻名全国。据该县统计,1967年1月初至2月22日,全县有9900人外出要饭;到了3月18日,一个月不到的时间里,这个数字就翻了一番,沦为乞丐的达18000人之多。1969年3月,凤阳37%的农户到外地要饭。原凤阳县委书记陈庭元回忆说:“从1956年到1978年的23年中,在一次比一次更‘左’的思想影响下,凤阳成了全国有名的‘吃粮靠返销,花钱靠救济,生产靠贷款’的‘三靠县’。23年上缴国家96亿斤粮食,国家返销134亿斤,100多万亩土地等于没有产粮!国家拨给救济款2838万元,依然解决不了温饱问题,农民到处要饭。”崔荣慧:《凤阳人“摸黑儿”唱“花鼓”——访原安徽省人大副主任、原凤阳县委书记陈庭元》,见《追寻1978年中国改革开放纪元访谈录》,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8。 1978年安徽特大灾荒后,凤阳人“走四方”更是达到了高潮。 小岗生产队有20户人家(包括两户单身),共115人。在全县推行包工到组时被划分为两个组,麦子刚种齐,两个组就闹起来了,于是又划分为4个包干组,干不了多少天,各组又出了新矛盾,后又划分为8个小组,每组两三户人家,基本上是父子或兄弟组,但仍矛盾重重,人心不齐。眼看春耕在即,于是有的社员说,要想有口饭吃,只有一家一户地干。1978年12月16日(另一说是12日)夜,小岗生产队18户没有外出的农民(有2家外出)聚集在一间破屋里,由生产队副队长严宏昌主持召开了一次“分田单干”的秘密会议。严宏昌说:“如果大家答应我两个条件,我就同意这么干。第一,夏秋两季打的头场粮食,要先把国家的公粮和集体提留交齐,谁也不能当孬种;第二,我们是明组暗户,瞒上不瞒下,不准对上级和队外任何人讲,谁讲谁就是与全村人为敌。”一位老农补充道:“我看再加一条,今后如果队长因为我们包干到户坐班房,他家的农活我们全队包,他的小孩全队人养到18岁。”大家异口同声表示同意。就这样,在众目睽睽之下,严宏昌执笔,神情极为严肃地写下了这纸契约。 “坐牢杀头也甘心!”被称为“拉开了农村改革大幕”的小岗村农民的“生死文书”,带着触目惊心的悲壮感。 他们连夜抓阄分牲畜、农具,并丈量了土地,一个早晨就分完了。大包干到户就这样偷偷摸摸诞生在凤阳。 后来,有了一些不同的说法,一些地方开始争论到底哪里是“包产到户”的发源地,谁有首创权。其实这是一个无法弄清也无须弄清的问题。实际上,粉碎“四人帮”后,贵州、内蒙古、安徽、河南、四川、江西、浙江等许多地方都有一些农村在偷偷摸摸地搞不同形式的包产到户。小岗村只是一个标志,一个中国农民迫于生计,奋力掀起波澜壮阔的改革大潮的一个醒目标记。 值得品味的是,小岗村农民的“秘密协议”正好签订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前夕。这不是巧合,而是说明了当时的“天下大势”;同时也说明了小岗村“包产到户”之所以能够获得成功的关键所在。 农村改革的发源地为何在安徽?树有根水有源,这还得追溯到许多年前。(《中国经济体制改革重大事件》:李铁映主编,彭森、陈立等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

文档评论(0)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