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黄河水下三角洲固结沉降及其对三角洲地形变化的贡献研究.pdfVIP

现代黄河水下三角洲固结沉降及其对三角洲地形变化的贡献研究.pdf

  1. 1、本文档被系统程序自动判定探测到侵权嫌疑,本站暂时做下架处理。
  2. 2、如果您确认为侵权,可联系本站左侧在线QQ客服请求删除。我们会保证在24小时内做出处理,应急电话:400-050-0827。
  3. 3、此文档由网友上传,因疑似侵权的原因,本站不提供该文档下载,只提供部分内容试读。如果您是出版社/作者,看到后可认领文档,您也可以联系本站进行批量认领。
查看更多
现代黄河水下三角洲固结沉降及其对三角洲地形变化的贡献研究

万方数据 谨以此论文献给长期以来所有关心、支持、帮助 我的亲人、老师和同学 刘杰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现代黄河水下三角洲固结沉降及其对三角洲地形变化 的贡献研究 摘 要 黄河三角洲位于莱州湾和渤海湾交接地带、渤海西侧黄河入海口处,为我国 面积最大的三角洲,也是我国温带地区最广阔、最完整、最年轻的湿地。由于黄 河水下三角洲是由黄河携带泥沙快速堆积而成的高含水率、高压缩性、工程性质 复杂的沉积体,研究区地面沉降作用明显,导致越来越多黄河三角洲附近的海洋 工程面临地面稳定性问题。近年来黄河三角洲地面沉降观测主要集中在水上三角 洲的地形变化研究上,而对于水下三角洲土体固结沉降的观测和研究较少。 近年来,黄河改道、水沙变化,以及由此产生的黄河三角洲海岸蚀退、水下 三角洲冲刷等成果累累。目前的冲刷研究均以实际水深测量资料为基础,而水深 地形变化不单单是由冲刷产生的,其中水下三角洲海床土体固结沉降占了相当的 比例。本文主要通过大量钻孔资料、室内固结压缩试验、太沙基一维固结理论以 及 Plaxis 模型,综合考虑三角洲沉积格架及不同层位土体物理力学性质等因素, 计算黄河水下三角洲土体在自然状态下的固结沉降特征,建立黄河水下三角洲的 固结沉降模式,最后根据研究区历史实测水深地形变化资料,定量计算土体固结 沉降对水下三角洲地形变化的贡献。 研究区表层沉积物粒度相对较粗,主要由粘土质粉砂、砂质粉砂和粉砂质砂 三种类型组成,沉积物粒度呈由岸向海逐渐变细的趋势。受黄河尾闾段改道影响, 埕北海域黄河水下三角洲表层沉积物较孤东海域有明显的粗化现象,工程性质也 有所不同。埋深 10~15 米以浅地层为全新世沉积形成的地层,以 10m 为界,上 部和下部地层在沉积物组成和物理力学性质方面有较大差别,埋深 60 米以浅地 层包含 3 套地层及 6 套亚地层。 根据太沙基一维固结理论,各钻孔的最终沉降量在 0.6~3.0m 之间,单位深 度土体固结沉降量在 1.5~3.5cm/m 之间。大部分钻孔均表现为由上到下单位深度 土体固结沉降量逐渐增加的趋势。细粒沉积体产生的固结沉降量对最终固结沉降 量的贡献明显大于粗粒沉积体。固结度随着时间的增加而逐渐增大,但固结度的 变化速率逐渐减小。在现有应力条件下,固结度达到 90%所需的时间大概在 15~20 年。在 20 年左右的固结沉降时间里,各钻孔 50m 深度范围内土体的平均 万方数据 固结沉降速率为 5~12cm/a 。 基于黄河水下三角洲土体重塑样品在不同试验条件下的固结沉降试验,在 400kPa 上覆应力作用下,20mm 高度土体的固结沉降量在 0.524~0.668mm 之间, 800kPa 上覆应力作用下土体的固结沉降量在 0.782~0.819mm 之间。对于特定试 验条件,各级荷载下的固结沉降量呈先降低、后增加的趋势,孔隙比随着上覆固 结压力的增大而逐渐变小。根据固结试验所得结果及太沙基一维固结理论计算结 果,当上覆压力小于 100kPa 时,通过 a1-2 计算得到的固结沉降量与试验结果相 差较大,随着压力的增加,两种方法所得结果的差距逐渐减小。而通过各级荷载 与初始条件之间的压缩系数 a0-i 计算得到的固结沉降量与固结试验的结果基本一 致。 根据 Plaxis 模型,研究区各钻孔最终固结沉降量在 0.54~2.16m 之间,平均 单位深度土体固结沉降量在 1.35~3.58cm/m 之间。利用 Plaxis 模型得到的土体固 结沉降量是太沙基一维固结理论所得结果的 60.1~96.6%,Plaxi

文档评论(0)

jiqinyu2015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