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至民国时期天山北麓地理景观变化.docVIP

清至民国时期天山北麓地理景观变化.doc

  1.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清至民国时期天山北麓地理景观的变化 张 莉 (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历史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陕西西安710062) 摘 要:18世纪中叶以后,天山北麓地区随着农业人口的迁入,土地开发的不断拓展,使这一地区逐渐形成了以农业聚落和绿洲农业为主要特征的地理景观。18世纪中叶至19世纪中叶,在清政府的努力经营下,农业绿洲迅速扩展,农业聚落迅速增多;19世纪六七十年代,在战争的影响下,农业聚落和农业绿洲衰废;19世纪80年代以后,天山北麓重新进入一个和平发展时期,农业聚落和农业绿洲逐步恢复。到1949年之前,天山北麓形成了与天山平行的东西向断续分布的绿洲带,成为此后农业绿洲发展的基础。 关键词:天山北麓;农业聚落;绿洲农业;地理景观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02 JAZJD790019) 景观一词来源于德语的Landschaftskunde,意思是大地的形状。地理学的景观指对观察到的一系列个别的景象的综合。美国地理学家苏尔(C. O. Sauer)率先将景观(landscape)一词引入历史地理学研究中,并从综合的角度加以发生学的研究[1]。苏尔认为,存在于景观中的地理现象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他们构成的是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每个地方的景观都有他们的发展、变化和完善的过程,惟有运用整体的、发展的眼光去看待一个地方,才能从真正意义上对这一地方进行研究。只有从土地与生命的相互关系的角度去理解地理景观,才能彻底地理解一个区域的性质。地理景观是不断发展变化的。目前,复杂多样的地理空间特征不仅仅是地形、土壤、气候等自然要素相互作用的结果,而且是经历了人类活动的长期改造而形成的,是自然和人文双重作用的结果。本文试图运用地理景观这一概念,综合考察自然环境与人文因素的相互作用,系统地把握复杂的自然、人文地域综合体,揭示区域特殊自然景观内人类社会经济行为的作用是如何作用于自然景观之上的,从而复原出清至民国时期天山北麓地区地理景观的变化过程。 天山北麓地区主要位于天山山脉依连哈比尔尕山、博格达山、哈尔里克山分水岭以北,准噶尔盆地的东南部,包括天山垂直带上的前低山丘陵、山麓洪积冲击平原及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南缘。本文研究的区域主要是天山北麓的中东部地区,介于北纬42°46′—45°15′,东经84°57′—96°23′之间,行政区划上相当于今天的伊吾县、巴里坤县、木垒县、奇台县、吉木萨尔县、阜康市、米泉县、五家渠市、乌鲁木齐市(乌鲁木齐县)、昌吉市、呼图壁县、玛纳斯县、石河子市和沙湾县等15个县市,东西长900公里,南北宽280余公里,总面积15.9万平方公里,占新疆总面积的9.94%。清代中期以来,在人类活动的作用下,天山北麓的地理景观发生了十分剧烈的变迁,但是,目前学术界对这一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1949年以后[2]184-189,[3],[4]的地理景观变化, 对清至民国年间天山北麓地理景观的变迁研究还不够深入、细致。 一、天山北麓的自然景观结构 本研究区内,地势南高北低,整个地形由东向西倾斜。天山是新疆重要的自然地理界线,其南的塔里木盆地属于暖温带气候,其北的准噶尔盆地属于典型的温带,年平均气温为3.5—7℃,年均降水量为147.2毫米。按照区域内各要素的组合特点,可以将研究区自南向北划分为三个次一级的自然景观单元,即南部的山地景观,中部的平原景观和北部沙漠、戈壁景观。 1山地景观。位于研究区的南部,北与绿洲景观相接,占本研究区总面积的32.8%,主要为天山的北坡,海拔在650—5445米之间。天山为一褶皱断块山,山脊主要海拔多在3000—4000米,为永久性积雪区,是天山北麓的固体水源地,本研究区的大小河流皆发源于天山北坡。这里年均降水为500毫米以上,最高达1139毫米,从西向东年均降水从800毫米减少到200毫米。受自然条件的控制,天山北坡山地组成了完整的垂直景观带,自山麓向上依次为:山麓荒漠带—低山荒漠草原带(海拔500—1100米)—山地草原带(海拔1100—1600米)—山地草甸草原带(海拔1600—1800米)—中山草甸森林带(海拔1800—2700米)—高山草甸带(海拔2700—3400米)—极高山寒冻冰雪带(海拔3400米以上)。山区的地形由于坡度的限制,不宜农业而适合牧业和林业的发展,山地草原和森林植被还有涵养水源的功能。 2. 平原景观。平原面积占本研究区总面积的27.3%,分布在研究区的中部,根据地形地貌、水文地质及土壤形成的过程和盐碱化特点,可分为山前倾斜平原、冲积平原和剥蚀平原,海拔在420—800米之间,是主要的绿洲分布区,也是人类进行农业开发的主要区域。山麓平原系由河流出山口后形成的洪积、冲积扇群及冲积平原构成,由南向北倾斜。在洪积冲积扇上部,沉积物较粗,

文档评论(0)

youyang99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