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台湾“高考”国文试题的启示(下)
冰点特稿第919期
台湾“高考”国文试题的启示(下)
王丽 《 中国青年报 》( 2014年04月16日 ? 12 版)
????台湾佛光山为高中学生举办点灯祈福法会,期许毕业生金榜题名。
????CFP供图
????高考临近,江苏淮安某中学校门外,家长给上晚自习的高三孩子送晚餐。
????贺敬华摄 材料写作,不少于800字 台湾学测国文非选择题54分(占总分50%) 一、文章解读:9分(150字-200字) 二、文章分析:18分(文言文)(250字-300字) 三、引导写作:27分(文体不拘,文长不限) ????由此表可见,台湾学测国文的“非选择题”相当于写作部分,但一分为三:文章解读、文章分析和引导写作。三者之间按9分一档的分值逐级递增。以2011年度为例:
????一、文章解读(占9分)
????阅读框线内朱光潜〈对于一棵古松的三种态度〉中的一段文字后,回答问题:
????(一)?作者指出木商、植物学家和画家「知觉」同一棵古松有三种不同的反应态度,这三种态度各有优劣吗?以你对本段引文的理解,请加以阐述说明。
????(二)?阅读了作者这一段文字后,依据它的意旨,请你重新给它订个题目,并简要说明你的理由。
????答案必须标明(一)(二)分列书写。(一)、(二)合计文长限150字-200字(约7行-9行)。
????假如你是一位木商,我是一位植物学家,另外一位朋友是画家,三人同时来看这棵古松。我们三人可以说同时都「知觉」到这一棵树,可是三人所「知觉」到的却是三种不同的东西。你脱离不了你木商的心习,于是所知觉到的只是一棵做某事用值几多钱的木料。我也脱离不了我植物学家的心习,于是所知觉到的只是一棵叶为针状、果为球状、四季常青的显花植物。我们的朋友——画家——什么事都不管,只管审美,他所知觉到的只是一棵苍翠、劲拔的古树。我们三人的反应态度也不一致。你心里盘算它是宜于架屋或是制器,思量怎样去买它,砍它,运它。我把它归到某类某科里去,注意它和其它松树的异点,思量它何以活得这样老。我们的朋友却不这样东想西想,只在聚精会神地观赏它的苍翠的颜色,它的盘屈如龙蛇的线纹以及那一股昂然高举、不受屈挠的气概。
????由此可知这棵古松并不是一件固定的东西,它的形象随观者的性格和情趣而变化。各人所见到的古松形象都是各人自己性格和情趣的返照。古松的形象一半是天生的,一半也是人为的。极平常的知觉都带有几分创造性;极客观的东西之中都有几分主观的成分。
????显而易见,此题的指向是将文章阅读与表达结合一起,可谓一箭双雕。题目要求具体到连书写格式和行数、字数都规定得一清二楚,以免考生因细节疏忽而失分,可见命题者的“体贴”。
????并且,这两道题目都有一个共同点:要求考生不但对材料进行分析、判断、综合、概括,还要加以“阐述”“说明”,此即意味着考生不能妄下断语,而须经过“慎思”“明辨”之后,方能做出判断。这种思维方法一方面蕴含着《中庸》所强调的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之精神,另一方面也包含了批判性思维能力的要素。
????第二题“文章分析”为文言文。2011年度的题干材料为台湾各版高中国文教科书共同选文——苏轼的《赤壁赋》节选。题目如下:
????二、文章分析(占18分)
????阅读框线内文章后,回答问题:
????(一)客所以有「而今安在哉」的感叹,是因何而起?
????(二)「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所提示的人生问题是什么?
????(三)客云:「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请解释他对于问题(二)要如何解决?
????答案必须标明(一)(二)(三)分列书写。(一)、(二)、(三)合计文长限250字-300字(约11行-14行)
????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苏轼〈赤壁赋〉)
????与第一题“文章解读”相比,此题旨在评量考生文言文的阅读能力以及语体文(白话)的表达能力。分值比上题增加一倍。所提供的题干材料偏重于议论与抒情,有利于考生个人才情的发挥。后面3小题彼此连贯,层层深入,考生必须读懂文意方能恰当作答。
????综观上述两道题,其共同点是将阅读与写作看成是有机的整体,且文白兼顾。以考试导向性而言,有助于考生语文能力的全面培养。但在大陆试卷中没有这两种题型。严格说来,真正与大陆相同的只有“引导写作”。请看2011年度试题:
????三、引导写作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