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高中语文 黄姚竹音阅读素材.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2013年高中语文 黄姚竹音阅读素材

黄姚竹音   又到广西黄姚,清明过后,谷雨之前。   依旧古香古色,依旧恬淡静好。两峰葱茏相连处,古榕绿荫庇护,姚江蜿蜒环绕,走在如水的老青石板路,静听满城古韵的明清建筑诉说着黄姚昔日的繁华,一如溪边那座伫立了几百年的“司马第”官宅,默然中不知隐藏着多少人事情节。而抗日战争时在此避难的众多文化名流,更为古镇勾皴点染了一代风流。人文余音与自然胜景便绵绵不绝地引来四方客,我也是闻声而三顾者。   前两次因陪远方客人,未能深识黄姚真面目。今年借着清明回八步祭祖,只身第三次来到这个距家乡不远的古镇,除了听满街的乡音,就想来看看黄姚的意象。   带龙桥、宝珠观、吴氏宗祠,处处可见的森森翠竹,或散生或丛生,婆娑有致。街上一位阿婆在教我识竹后告诉我,上世纪60年代时逢灾荒,这里的竹子大面积开花,人们纷纷采腩竹米为食,救活了不少乡亲,她说开花的竹子—般都是几十岁以上甚至门百岁。这些挺拔秀丽、千姿百态的竹子,就这洋摇曳着黄姚人“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的诗意栖居。   迎秀街戏曲大家欧阳予倩先生故居,青砖,木门,木窗下一方石条凳,与相邻百姓家并无二致。吊在房顶上的铜油灯与满墙的黑白剧照,令我遐想无限。迎面是欧阳先生伉俪与女儿以及黄姚同仁的合影,他们含笑着,仿佛在迎接四方来客。可惜照片历经数十年,我只能依稀辨识着欧阳夫人李韵秋的神情。这位曾因媒妁之言被欧阳坚拒,继又相爱相助欧阳一生的大才女就是在此间缝补浆洗、提笔伏案的?凝望着隐约的雕梁画栋,遥想着田汉称赞他们“台上典型台下效,铜琶应唱”在此相生相应的情形,心底一片温软。   遥望旧时春色,这里也会有属于欧阳夫妇农时的叙事诗,关于他们的菜地,他们的柴米盐油,他们的鸡鸭,等等。而更多的是为战乱避难沦落在此的同好们的神会。想想抗战爆发后,欧阳予倩等一代名流从上海迁移桂林,一到桂林便开始了六年之久的桂剧改革。他建立广西艺术馆并自任馆长,同时兼桂林剧团团长。墙上的剧照无声地诉说着他将他之前创作的京剧《梁红玉》、《桃花扇》、《木兰从军》等改成桂剧演出,还创作了桂剧《搜庙反正》、《胜利年》和话剧《越打越肥》、《战地鸳鸯》、《旧家》等剧本,导演了老舍的话剧《国家至上》、夏衍的《愁城记》、阳翰笙的《天国春秋》和沈浮的《小人物狂想曲》等。尤其在1944年主办名震一时的西南剧展,美国著名戏剧评论家爱金生在《纽约时报》上盛赞此次剧展是“除古罗马以外有史以来的仅见”。如此非凡伟业,欧阳予倩是在广西成就的。它不仅鼓舞了民众的抗日热情,更进出传统与现代之间;既借木兰、梁红玉和李香君之声发民族抗战之音,伸民族气节和风骨,又以无羁的艺术探索保卫和发展了中国的文化;既为成就桂林文化城奠定了重要基石,更开了中国一代戏剧新风。“这是一个古老的文明不甘于停顿,而在艺术的新发展下检讨,并从中汲取经验。”学者赖贻恩在他的书中如是说。   西南剧展还在尾声,战火却已烧到桂林。1944年的秋色里,艺术馆人员又与一批文化名流从桂林到昭平县城再度疏散到黄姚。共同的理想与命运,他们在此相逢相知,相互成就了一代风流,同时,也成就了一种纯真的、于今杳不可寻的人际关系。于是,他们以吴氏宗祠作临时馆址,上课,议事;在街头的古戏台上向群众公演;举办漫画、木刻和风景写生等作品展览。那些个古戏古曲在欧阳先生节奏分明的演出中,戏台上下演绎着如何的盛况?小小的黄姚,起码是千人空巷了,我想。   故居外,姚江边,片片竹林。一股清气扑面而来,便想起魏晋“七贤”的竹林,其人其文不早已附丽于竹子?“此节无凋零”,“终古保坚贞”,如此人文相映着中空、有节、挺拔的竹性并流芳千古。这种气节与刚直不阿,不也同时映照在与欧阳并誉“北梅南欧”的同好挚友梅兰芳身上吗?日寇一再命其演唱,梅兰芳就蓄须罢演并画竹以“虚怀抱竹坚”明志,其节气风骨传诵至今。   春雨如新,竹枝吱吱呀呀,节节笔直。欧阳们栖居在暂时的乡农中,心却远在战火纷飞的故土,那里镌刻着国家的安危。于是,情怀,风骨,重负与担当,化为才艺;于是,这里不仅砥砺戏曲,还有他们创办的名震广西的昭平版《广西日报》,宝珠观内还有千家驹担任校长,欧阳予倩、秦宗汉、张锡昌、过长寿、云风等担任教师的黄姚中学,还有他们为青少年创办的图书馆,欧阳予倩的手书“黄姚图书馆”和高士其捐赠的图书还在,如此种种文化书风,与欧阳先生那一出出桂剧唱响了黄姚,并随风吹遍当时饱受凌辱的祖国大地,在血雨腥风的夜晚,在风雪弥漫的黎明,哪怕他们重返城市,重返紫陌红尘,这份黄姚竹音也经久不衰,直至今日。   一代文化大家就是这样在战争年代抱团,并以自己的方式发出抗战之音。他们虽处江湖之远,内心却从来守望着现实困境,依然忧国忧民,而且这是集体之音,一个民族不愿当亡国奴的抗争之音。因为面临国破家亡,就没有了个人的命运,所有人的命运都连在了一起,就如黄姚丛丛竹林,一枝开花,随即波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zhaq42 + 关注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