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的防洪减灾实践与人地关系论(论文资料).pdfVIP

人类的防洪减灾实践与人地关系论(论文资料).pdf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人类的防洪减灾实践与人地关系论(论文资料)

( ) 第 15 卷 第 3 期 徐州师范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V o l. 15,N o. 3 ( ) 1997 年 9 月 J. o f Xuzhou N o rm a l U n i. N atu ra l Scien ce s Sep. , 1997 人类的防洪减灾实践与人地关系论 黄巧华 (徐州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学系, 徐州, 22 1009) 摘要 人类的文明史在一定意义上就是人类与自然灾害抗争的历史. 洪水是一种发生频繁、对人类社会 影响深刻的自然灾害. 人类的防洪减灾实践反映了社会生产力的进步和人类对人地关系认识的深化. 人类从 防洪减灾实践中认识到人地关系协调论的重要意义, 并在防洪减灾实践中采取工程性措施与非工程性措施 并举的策略. 关键词 防洪实践, 人地关系论 中图法分类号  276, 2 S X 在人类文明发展的漫长历史进程中, 洪水曾无数次地冲决堤坝, 淹没良田, 吞噬房舍与生 命. 可以说人类的文明史在一定意义上就是一部人类与 自然灾害, 尤其是洪水灾害抗争的历 史. 人类与洪水灾害抗争的每一次成败, 无不蕴含着复杂的对 自然界的理性思考. 这些思考就 是对人地关系的探究. 在数千年的防洪实践中, 不断积累的经验和教训使得人类对人地关系的 认识不断加深, 并逐步领悟到人地关系的基本科学内核. 1 人类的防洪减灾实践 古往今来, 人类治理洪水灾害的方式可谓多种多样, 但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四类. 1. 1 放任洪水肆虐, 不采取任何措施 这是在人类社会发展的早期阶段或现代经济十分落后而又人烟稀少的地方人类对待洪水 灾害的一种态度. 由于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或社会经济基础相当薄弱, 人类尚无力改变肆虐的 自然界, 只能被动地适应之. 《圣经》中有关诺亚方舟的记述即是这种被动适应的一种反映. 这 也是人类对 自然界产生敬畏心理和形成对掌管自然的“神”的崇拜的物质基础. 在这种情况下, 人类只能诚惶诚恐地逃避洪灾. 人类对人地关系的认识尚处于混沌阶段. 1. 2 采取工程性防洪措施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 工程性防洪措施为人类所广泛采用. 防洪工程构成了易受洪水侵袭地 区特有的人文景观. 修建防洪工程设施的出发点之一就是要改变洪涝的某些特性, 如将本性上 该周期性漫溢的河水约束在人工加高加宽加固的河堤之内, 以达到将水害排除在人类生产生 活空间之外的目的. 但是急剧增长的人口加重了土地资源的农业承载, 而经济的迅速发展又使 得非农用地不断扩大. 人类将开发的目光转向更易受洪水侵害的低地. 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人 收稿 日期: 第 3 期          黄巧华: 人类的防洪减灾实践与人地关系论 5 1 类的发展史就是从高地森林走向山麓平原、河谷平原和沿海平原的历史. 人类对流域自然生态 系统, 尤其是河流生态系统的干预越来越严重, 洪灾成因中人为因素也越来越突出. 人地关系 的平衡因人类过度地干扰自然环境原有的规律而被破坏. 防洪工程保护了洪泛区, 防洪工程的 建设却又导致了对洪泛区更深层次的开发, 使得洪泛区内经济附加值的涨幅猛增, 洪灾的风险 增加了, 洪灾损失也随之扩大. 旨在减小洪灾的防洪工程本身却增加了洪灾损失. 人类在对待 洪水灾害这个问题上陷入了两难境地, 似乎纠缠于减灾与致灾的怪圈之中不能自拔. 人类必须 重新审视和协调人地关系. 1. 3 采取非工程性防洪措施 以工程措施治理洪水灾害这一模式沿袭了几千年, 也确实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但时至今 日, 在全球范围内洪灾仍不断发生. 人们开始认识到单纯靠修建水库闸坝、整治河道和修筑堤 防等工程措施并不能完全抗御罕遇的特大洪水, 保障洪泛区

文档评论(0)

yaobanwd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