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石油公在世界石油体系中的影响和作用.pdf

国际石油公在世界石油体系中的影响和作用.pdf

  1. 1、本文档被系统程序自动判定探测到侵权嫌疑,本站暂时做下架处理。
  2. 2、如果您确认为侵权,可联系本站左侧在线QQ客服请求删除。我们会保证在24小时内做出处理,应急电话:400-050-0827。
  3. 3、此文档由网友上传,因疑似侵权的原因,本站不提供该文档下载,只提供部分内容试读。如果您是出版社/作者,看到后可认领文档,您也可以联系本站进行批量认领。
查看更多
国际石油公在世界石油体系中的影响和作用

中文摘要 国际石油公司,作为跨国石油公司中的独特一类,日益成为重要的国际政治经济 ‘+行为体。要从根本上认识国际石油公司在国际关系中的影响和作用,必须超越传统的 以国家为主要研究对象的理论范式。为此,本文把国际石油公司看作独立的国际行为 体,提出二元行为体(即国家与国际石油公司)的理论假设,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一 个有关世界石油体系的分析框架,旨在从体系层次上探究国际石油公司的地位和作 用。 在本文所指的世界石油体系中,国际石油公司、产油国和消费国是构成体系的基 本单位和主要行为体,它们通过三角相互依赖的互动模式,构成了鲜明的等级结构。 世界石油体系是资源、权力和资本的复合体,体系的组织规则主要遵循现实主义的权 力法则,体系结构最终由权力的分配决定。国际石油公司作为连接石油资源、国家权 力和发达资本的桥梁,与产油国和消费国之间形成了不对称的三角相互依赖。国际石 油公司和发达消费国因拥有丰富的物质性权力来源(如资金、技术、管理、营销、经 我 济、军事等)和非物质性权力来源(即行为体在国际政治经济体系、国际金融体系、 世界石油市场、国际贸易和分工体系中的优势地位)而居于体系权力结构的上层或中 心地带。大多数产油国由于其权力来源主要依靠资源(原油),将资源性权力潜能转 啊 化为现实权力的能力有限,因此总体上处于体系权力结构的下层或边缘地带。“中心 一外围结构是世界石油体系权力结构的重要特征,但这种结构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尽管世界石油体系的稳定与否与三角相互依赖链条的具体状态直接相关,但相互 学 依赖链条的断裂并不必然意味着体系的结构性变革。导致世界石油体系变革的根本动 因在于体系权力结构的变化。三方行为体之间权力对比的结构性变化必然导致体系的 变革,新的权力结构重塑三方行为体之间的相互依赖关系,并重新界定“中心一外围 法 结构的具体内涵。其中,国际石油公司是构成世界石油体系及其互动模式的关键施动 者,在世界石油体系发展和变革的进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力。 1973年石油危机和冷战结束是国际石油公司影响世界石油体系的两个分水岭。 从二战结束到1973年石油危机爆发前,国际石油公司(即所谓石油“七姊妹)与发 达消费国(主要是美国)在世界石油体系中建立并维持着体系权力核心的地位。1973 年石油危机严重削弱了国际石油公司以及发达消费国的权力,改变了世界石油体系的 权力结构,阿拉伯产油国在很大程度上“颠覆了国际石油公司和美国的中心地位, 或者说打破了它们对权力中心的垄断,成为体系的中心。但是这次体系结构变革的结 果并不持久。 从1973年到冷战结束这一阶段,产油国受制于权力资源的局限性,缺少原油之 法学啊我 外的权力资源来支撑其体系中心的地位,欧佩克盛极而衰。与之相反,国际石油公司 以及西方发达消费国,利用物质性和非物质性权力来源的优势,经过战略调整,权力 得到提升,体系中心的地位得以恢复。其结果是,世界石油体系形成了权力分散化、 中心多元化和多维复合相互依赖的基本格局。国际石油公司、发达消费国(主要是美 国)和欧佩克主要成员(沙特阿拉伯)组成权力轴心,分享世界石油体系的中心地位, 其它生产国和不发达消费国仍处于体系的边缘。 冷战结束后,强势产油国俄罗斯和国家石油公司(即所谓石油“新七姐妹’’)的 出现,不仅对日益走向全球化的国际石油公司提出了挑战,而且给整个世界石油体系 带来了冲击。世界石油体系的权力结构经历着新的转型。以发达消费国和国际石油公 司为一方、强势产油国和国家石油公司为另一方的类似“两极”模式的权力结构正在 形成。传统的以发达消费国和国际石油公司为中心、弱势产油国和不

文档评论(0)

qiaochen171117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