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高考语文【新课标人教版】一轮总复习课件:第三编专题二古代诗歌鉴赏第1节》.pptVIP

《2016高考语文【新课标人教版】一轮总复习课件:第三编专题二古代诗歌鉴赏第1节》.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二、能力提升 4.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1)~(2)题。 梦入关 韦 庄 梦中乘传①过关亭,南望莲峰簇簇青。 马上正吟归去好,觉来江月满前庭。 吴门梦故山 赵 嘏 心熟家山梦不迷,孤峰寒绕一条溪。 秋窗觉后情无限,月堕馆姓宫②树西。 【注】 ①传:驿站的马车。②馆娃宫:古宫殿,在吴门(今苏州)灵岩山上。 (1)两诗都写梦回故乡,借梦抒情,但梦境却各有特色,请对两者作分析比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的能力。体会二诗的梦境,要分别找出它们的特点。韦诗主要描写的意象有驿站、马车、山峰,展现了外部环境,同时“归去好”“江月满前庭”表现了诗人的心情,综合展现了一种欢快的意境。而赵诗描写了故乡的环境,主要意象有“孤峰”“寒绕一条溪”,其中的“孤”“寒”营造了凄清悲凉的氛围。 答案 韦诗主要写作者梦中回故乡路途中的所见所感,诗人一路疾驰,沿途看到群山青翠,心情愉悦,梦境欢快明朗;赵诗写作者梦回故乡所见到的熟悉画面,孤峰耸立,寒溪绕流,梦境凄清悲凉。 (2)两诗均写“月”,其作用基本相同,请对此作具体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的能力。首先分析这两首诗中的“月”具有怎样的暗示意义,即思乡之情。然后结合诗句说明作者是如何运用这一意象的,也就是把这一意象放在了怎样的情景之中,如何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答案 韦诗写梦醒后看到月光洒满客居的庭院,赵诗写梦醒后发现月亮已堕落西天,景物特点虽有差异,却都是在借景抒情,含蓄地表达了作者梦醒后的无限失意和怅惘,从而强化了作者的思乡之情。 点击图标进入… 谢谢观看! 【注】 ①绍熙三年(壬子),辛弃疾奉召赴临安,在陈端仁的饯行席上赋此词。②“余既”三句出自《离骚》:“余既滋兰之九畹,又树蕙之百亩”“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概括“兰”“蕙”“菊”三种意象的共同内涵。 【小试身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的能力。本题涉及古代诗歌中三个传统的意象,要求找出它们的共同内涵。概括意象内涵时,首先要调动自己的知识储备,了解意象的传统内涵,然后结合相关诗句具体分析与把握。 联系注释可知,这三个意象都出自屈原的《离骚》,三种香草都是屈原用来表明自己的高洁品性和节操的。词人在这里化用屈原的诗句,选用“滋兰”“树蕙”“秋菊”三个意象,显然是为了表现自己的品格和节操。明乎此,就不难作答了。 【答案】 兰、蕙、菊都是花草,在词中都用来象征词人高尚、纯洁的品格和节操。 [解题建模] 鉴赏古代诗歌中的物象 1.设问方式 (1)这首诗歌刻画了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2)这首诗歌中的某物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2.解题思路 (1)准确把握手法,明确物象内涵。物象指咏物诗中描写的事物。诗人在咏物诗中一般不直接表达自己的情怀,往往借助象征手法、比喻修辞等通过诗歌中描写的事物来表达自己的志向、情趣等,这种手法就是托物言志。 (2)把握物象内容,体会物象特征。理解物象,首先要分析诗歌描写了物象的哪些内容,然后通过对这些内容的理解,概括出物象本身的特点。比如: 绿叶——生命力,希望,活力。 竹——气节,积极向上。 菊——隐逸,高洁,脱俗。 雁——孤独,思乡,思亲。 3.答题模板 (1)描绘诗歌中的物象。 (2)结合诗句具体分析物象的基本特征。 (3)归纳物象所寄托的作者(或抒发自己的情怀,或借物自况)的情感、理想、追求、品性等。 [跟踪热身] 3.阅读下面的一首宋诗,回答问题。 茉莉花 刘子翚 翠叶光如沃,冰葩淡不妆。 一番秋早秀,彻日坐傍香。 色照祇园①静,清回瘴海凉。 倘堪纫作佩②,老子③欲浮湘。 【注】 ①祇园:印度佛教圣地。②纫作佩:屈原在《离骚》中有“纫秋兰以为佩”的诗句。③老子:老头子,诗人自称。 诗人是如何描写茉莉花的?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品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解答这道题,可以分三步走:第一步,把握诗中物象的特征。诗人笔下的茉莉花,叶子青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1318384917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