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德保苏铁居群生物学和保护生物学研究
研究生:王超红 导师:薛跃规 专业:生态学 研究方向:应用生态学 年级:2004 级
摘要
所有苏铁属(Cycas L. )植物都是国家一级保护植物,其中德保苏铁又是我国西南地
区特有的苏铁种类。本研究通过居群生态学、居群形态学和居群遗传学研究,深入探讨了
德保苏铁的地理分布,形态与遗传多样性。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保护德保苏铁的具体策略
和措施。
德保苏铁主要分布在滇桂交界地区的狭窄区域。通过野外调查,共发现了 13 个野生
居群,其中三个居群为本研究首次报道。依据土壤基质的性质,可初步将所有居群划分为
石灰岩类型与砂页岩类型两大类。其中石灰岩地区是典型的峰林谷地地貌,德保苏铁居群
星散分布在各个孤立的石灰岩山上;砂页岩居群在地理上是连续分布的,主要沿滇桂交界
河—谷拉河及其支流沿岸分布。
居群形态学研究结果表明,所有的石灰岩居群以及谷拉河流域南端(450-1100m)的砂页
岩居群与产德保扶平(750-900 m) 的模式居群之间没有明显的形态变异,各居群的变异都在
该物种的变异范围内,叶多为三回羽状复叶,大孢子叶不育顶片的侧裂片较多(每侧17-25)。
而谷拉河流域北端(230-400m)新发现的 3 个砂页岩居群,在叶与大孢子叶形态特征上出现
了较大的不同,多为二回(稀一回)羽状复叶和大孢子叶裂片明显较少(每侧 11-19)表
现为不同的生态型。但叶绿体单倍型的证据支持形态上出现明显分化的3 个居群仍归入德
保苏铁,从地理分布上来看,这3 个居群与德保苏铁居群也还是相连续的。这表明德保苏
铁具有丰富的形态多样性,物种变异幅度较大。
与叉叶苏铁复合群的其它分类群比较,发现与多羽叉叶苏铁的形态非常类似,结合多
羽叉叶苏铁来源的推测,认为这些居群很可能就是一直没有找到的多羽叉叶苏铁的野生居
群。但这一推测包括多羽叉叶苏铁与德保苏铁之间的关系,都需更多的证据来进行进一步
的探讨。
基于叶绿体DNA 的atpB-rbcL 基因间区片段,13 个野生居群的测序结果为:从所有的
55 个个体中共发现5 个单倍型,单倍型Hb 和Hc 为两种最常见的类型,其余的单倍型均
只有一个个体。所有的石灰岩居群与部分谷拉河流域南端的砂页岩居群共有一个主要的单
倍型;除新发现的三个居群外,其余的砂页岩居群共有另一个主要的单倍型;而谷拉河流
域北端新发现的3 个居群则是两种主要的单倍型都有。所以可以推测,这三个居群所处的
地区有可能是德保苏铁的现代分布中心或是第四纪冰期的避难所,随着其后来居群的扩散
与迁移,由于偶然因素才进入谷拉河流域两侧的石灰岩地区。在此过程中,可能只有一个
单倍体型迁移到该生境中,或者在新生境中发生遗传飘变而导致了其他单倍体型丧失,因
而在所有石灰岩居群与沿谷拉河流域散布末端的砂页岩居群中只检测到一种主要的单倍
I
型。
德保苏铁总的保护策略是加强就地保护。依据居群遗传学与居群形态学的研究结果,
将拥有不同的主要单倍型组合的3 组居群定义为3 个保护单元(ESUs ),即ESU1-3 。其中
居群间形态分化最大的 ESU1 ,在实行就地保护时应该处于优先地位,保护重点放在那岩
与册外居群。其次为包括模式居群的 ESU2 ,保护重点放在德保扶平的模式居群;也可考
虑增加居群数量较大的弄怀居群。最后保护的是 ESU3 ,保护的重点放在百维居群,就地
保护亟待加强。
迁地保护也应对划分的三个保护类群进行分别对待,使其能够保留各自的遗传结构及
适应性特征。居群间的相互移植和混合不同居群个体的迁地保护都会导致远交压力和适应
性特征的丧失,应该避免。同时还要避免引种野生居群附近村落里的栽培植株,因为这些
多是经由商业收购而来的不同地方的植株。因为苏铁的商业买卖被禁止后遗留下来的,来
源地已无法查明。
即将实施的德保苏铁回归工程也需考虑上述保护类群的划分,并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
加以应用,避免盲目回归。
关键词:德保苏铁,形态,单倍体型,居群生物学,保护生物学
II
Population Biosystematic and Conservation Biology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