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生态”、“生生”的跨文化阐释.pdf

“人文”、“生态”、“生生”的跨文化阐释.pdf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人文”、“生态”、“生生”的跨文化阐释.pdf

2013年2月 社会科学家 Feb.,2013 (第2期,总第190期) SOCIALSCⅡ£NTIST (No.2,GeneralNo.190) 【名家特稿】· “人文"、“生态”、“生生"的跨文化阐释 彭兆荣 (厦门大学人类学研究所,福建厦门361005) 摘要:人文、生态的关系,首先是其自身的生成关系。在中国,“天文一地文一人文”是一体性的;西方则不然,我 们所熟知的人文主义是以文艺复兴为基础的人本主张,即一切围绕“人”的原则;生态亦然。对我们而言,它是一个历史 不长的舶来概念,并迅速窜红;而在“生态危机”下的各种生态f*q题,根本上说也与“以人为本”有关。文章认为,我国古代 的“生生”概念虽不能与生态边界重叠,所包容的意义和意思却更大,更积极,更符合我国传统的知识体制。它更完整地 体现我国的人文与生态的意思,窃以为对"-3下的生态危机具有治疗作用,故竭力彰扬之。 关键词:人文一天文一地文;文化一文画一纹划;生态;生生 中图分类号:C95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3240(2013)02—0008—05 一、认识“天文一地文一人文” 活的一个重要依据。同时,中国的许多分类知识也都 滥觞于此。在人类的神话时代,“天”是神话的终极解 “文”的本义纹饰,甲骨文作“禽”,为象形字,指人 释,因此,天文之象也是科学和巫术的摇篮。 胸前有刺画的花纹形,是古代文身的照相。《说文·文 我国文字的产生也与“天文”、“地文”、“水文”等 部》释:“文,错画也,象交文。”可知:文的本义为文身, 自然文象有关。传说文字由仓颉所创,《春秋元命苞》 交错文象为引申。文之交错更多地属于“自然”。因此, 说他:“四目灵光,生而能书。于是穷天地之变,仰观奎 从原型发生形态看,“人文”应是仿照自然诸象,比如 星圆曲之势,俯察龟文鸟羽、山川指掌而创文字。”《淮 “天文”便是一个极好的注疏。许慎在《说文解字》卷十 南子·本经训》:昔者苍颉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高 五“叙”中说,在文字出现之前,人们曾经历过一个“观 法取象”的阶段,而“天文”正是所谓“天人合一”的照 根来自于拉丁文的humanus,其核心价值是“人本”。自 相——“从天文现象中寻找表达世界存在之事物的象 古希腊到文艺复兴,再到启蒙运动,“人本”线索昭彰。 古希腊诡辩派的创始者,卜洛泰哥拉氏(Protagoras, 征符号(象)。”[11在对“天文”的观察、理解和阐释中,人 们发现了“人文”精神,或者说,“人文”与“天文”在意 480—410B.C.)的名言:“人为万事的尺度”不啻为古典 象理解上是一致的;“天象”是人类观察附会于人类社 人文主义的注疏。后来,人文主义经过了长时间的发 会的照相,反之亦然。《周易·贲》日:“观乎天文,以察 展演变,形成了独立的知识谱系,也是西方哲学、历史 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这无疑是最具“道理” 学、文学、文化人类学等的核心价值和概念;但不同的 的中国传统知识形制。依据这样的形制逻辑,“天文”、 民族和国家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和传统表述的情形并 “地文”、“水文”等诸自然之象无不在“人文”之中集结 不完全相同,比如在英文中,它包含区隔人类与动物、 交错,“天地之心”(《周易·复》)讲的就是这个道理;甚 文明人与“野蛮人”等不同含义,且与基督教存在着剪 至世间的信息也来自于对“天象”的观察,并左右人们 不断理还乱的关系。[21我们今天所使用的“人文主义” 的行动,《周易·剥》作如是说:“顺而止之,观象也。君 有一个确定的语境,即以“文艺复兴”时期的宣言和旗 子尚消息盈虚,天行也。”说明古代人们经常通过观察 帜,以文艺复兴时期的观念、价值、主张、意识形态以 天象的变化规律,并将这种变化规律作为指导人们生 及实践为依据,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人文学科”(stu一 收稿日期:2012—10—15 作者简介:彭兆荣(1956一),厦门大学人类学研究所所长,厦门大学旅

文档评论(0)

整理王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