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省坡下糯稻香——一个quot;糯米崽quot;的糯稻情结.pdfVIP

三省坡下糯稻香——一个quot;糯米崽quot;的糯稻情结.pdf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三省坡下糯稻香——一个amp;quot;糯米崽amp;quot;的糯稻情结.pdf

· 南楚极地侗族圣山 关注 聚焦】 ———一个“糯米崽”的糯稻情结 文| 石愿兵 居住在湘黔桂三省区交界的侗家人世世代代爱种 糯稻、好吃糯饭,日常生活与社交都与糯米密不可分,形 成了别具特色的糯稻文化。我出生在三省坡下的侗乡, 是个典型的吃糯米饭长大的“糯米崽”,从小就耳濡目染 侗族的许多传统文化,尤其是对于家乡的各种糯稻文化 现象至今记忆犹新。 记忆深处的瓜钵饭 记得还在上个世纪50 年代,家乡一带除了望天旱 田外,凡是水源充足的田坝和山冲里的稻田,种的都是 。 ,基 。 糯稻 因此,小时候吃的饭 本上都是糯米饭 每天清晨,母亲起床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将头天晚 上浸泡在木桶里的糯米淘净滤干,然后倒进甑子并放在 担 。 火塘上蒸,再去做其他诸如舂米、 水、上菜园等事 等 其他事情做完,甑子也就冒气了。 一家蒸饭满寨香,我们兄妹几个是闻着糯饭的香味 起床的,洗完脸后看着母亲把甑子从火塘上端下来,将 侗家汉子正在 收割糯稻 糯饭倒进木盆里。然后,母亲照例给我们每人捏一团热 气腾腾的糯饭递到手上。我们几个就这样一手拿着饭 刻两至三圈,才能慢慢将瓜壁刻通。将盖子雕通后揭 , 团,一手扯着酸菜,吃起了早餐。因为新出甑的糯饭柔软 掏出瓜芯,再将瓜内壁上的那层膜刮净,用水洗净即成 , ,我 芳香 有时候甚至不用菜也能吃完一团糯饭。然后 们 一个有盖的瓜钵。 看着母亲将一家人一天食用的糯饭放进瓜钵里。 大的有脸盆大, 。侗族 瓜钵有大有小, 小的有菜钵大 。 说到瓜钵装饭,这可以说是侗家人的一项发明 这 的长篇叙事歌《创世歌》里就说,古时洪水滔天,把 有 瓜钵就是家家都种的圆形白瓜,嫩时可做蔬菜、可与糯 的人都卷走了,只有姜良姜妹兄妹俩躲进一个大葫芦瓜 米同煮成“白瓜羹”,每株留一个漂亮的作为老瓜(只留 , ,此传说后 里面得以逃生 因而成了人类的祖先 来演变 留多 , 一个, 了瓜壁薄不能用)做种 待瓜藤干枯拿回家中 成了侗族的葫芦崇拜。侗乡每家都有大小不一的瓜钵, 挂在火塘上烘干,然后 盖取种即成瓜钵。我见过父亲 大瓜钵装全家人一天的饭,小瓜钵则用来装上山劳作带 , 一头 瓜钵盖 他先用一根稻草或线,一头套在瓜蒂上, 的午饭。 以瓜 ,再在 捆一小块火炭, 蒂为圆心画一圆圈 圆圈某处 瓜钵的外壁光滑坚固、内壁吸水透气,把糯饭装在 ( 画一个“U”型口子 雕通后凸口对凹口,就是一个完整的 里面放几天都不会变馊,而且保温效果很好。早晨放进 , 盖),然后一手拿尖刀,一手拿木棒轻轻敲击刀背 使刀 去的糯饭,到了下午还微温,中饭、晚饭都只要炒菜就行 尖慢慢顺着 画的圆圈和“U”口刻过去。这活看似简单, 了,从而免除了一日三餐都要煮饭的劳作。而且对于我 却很 做好,因为老瓜较脆、易裂,不能用大力,刻时要 们小孩来说,回到家里什么时候饿了,随时都可以在瓜 20 Nationalities Forum 民族论坛 南楚极地侗族圣山 ·

文档评论(0)

整理王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