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2001年昆仑山口西8.1级大地震前后震源区应力水平估计.pdf

2001年昆仑山口西8.1级大地震前后震源区应力水平估计.pdf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2001年昆仑山口西8.1级大地震前后震源区应力水平估计.pdf

第27卷第6期 地 震 学 报 V01.27,No.6 SINICA 2005年11月(605~609)ACTASEISMOLOGICA Nov.。2006 文章编号:0253—3782(2005)06一0605一05 2001年昆仑山口西8.1级大地震前后 震源区应力水平估计“ 陈学忠 (中国北京100081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 摘要 提出了估计地震前后震源区应力水平的方法.以。2001年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为例, MPa;地震 估算了地震前后震源区的应力水平.结果表明:地震前震源区的应力值为6.3~8 MPa.震后震源区的应力仅下降了20%左右. 发生后,震源区的应力值为5~6.7 关键词 昆仑山口西大地震震源区应力水平 中图分类号:P315.72+7文献标识码:A 引言 866 断裂带的布喀达坂峰(海拔6 m)附近,发生了8.1级大地震.其微观震中位置为36.2。 km处. N、90.9。E,宏观震中位于昆仑山口(35.6。N、94.1。E)以西约300 这次地震是中国大陆自1951年以来发生的最大地震,也是我国全面开展地震监测预 报以来发生的首次8级特大地震,在地震科学研究和地震监测预报工作方面具有重要意 义,受到专家们的普遍重视.震后,中国地震局组织专家赶赴海拔5000多米的地震现场 进行野外考察,架设仪器进行现场流动观测,对这次大地震的地震参数、地震构造背景、 地表破裂带的基本特征、震源机制、震源过程、余震活动以及地震前后出现的各类前兆异 常变化进行了深入研究.在地震发生的成因、背景及其对我国大陆地震活动的意义等方面 取得了重要的成果,但对这次地震前后震源区的应力状态了解不多. 根据里德的弹性回跳理论,地震的发生是在构造应力作用下震源区应力积累到破裂极 限时发生快速破裂或错动的结果.因此,地震前后震源区的应力会发生变化.由于地震一 般发生在地壳15~30km的深度范围内,很难直接测量震源区的应力状态.因此,我们现 在对于地震,特别是大地震,发生前震源区应力的了解还很有限. 由于无法直接测定震源区的应力状态,在地震学中,主要是通过震源机制、应力降、 视应力等来研究地震应力场的作用方式和相对强弱等.根据震源机制可以给出地震发生时 震源应力场的方向,但不能估计地震应力场的水平.尽管在震源应力场处于较高水平时应 力降大的假设下,可以大致估计震源应力场的高低,但实际上这个假设本身就存在问题. 应力降大的地区,地震应力场可能并不一定处于高水平.所以,应力降不一定能真实反映 *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论著05ACl031. 2005一02一01收到初稿,2005一05—24收到修改稿,2005一07一04决定采用 万方数据 606 地 震 学 报 27卷 震源区应力场的高低情况.视应力是地震效率和震源平均应力的乘积,当地震效率不变 时,它可以通过平均应力反映震源应力场的相对强弱. 估计了全球地震的视应力,得到全球地震平均的视应力的大小为o.47MPa.同时,不同震 对于不同震源机制的地震,其视应力随地震矩的变化不同,低视应力的强震成对发生的可 能性小(Wu,2001). 尽管视应力和应力降都不能单独反映震源区在地震前后的应力高低,但在地震效率已 知的条件下,结合视应力和应力降,可以对震源区震前和震后的应力进行估计. 本文将根据现有的资料,基于地震力学和数字地震学的知识,以期对2001年昆仑山口 西8.1级大地震发生前后震源区应力状态进行初步探索,加深对这次大地震发生过程的 认识. 1地震前后震源

文档评论(0)

整理王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