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网络暴力”中民事法律责任之承担与分配问题初探.pdf
2014年第11期 辽宁行政学院学报 No.11.2014
0f
(第16卷第1l期) J01Ⅷal (V01.16.No.11)
LiⅧ1ingAdmiⅡim蕊∞Couege
潇黼
~:,转;●:÷×●鬈《《·,:tj×
¨网络暴力中民事击律责任之承担与分配问题初探
曾新宇 李 平
(四川大学,四川成都610000)
[摘要] “网络暴力”是在网上发表具有攻击性、煽动性和侮辱性的言论,对当事人的隐私、名誉等权利造成严重的侵害。
在实务中可将其分为两种具体的侵权模式。在其规范中体现着隐私保护与言论自由价值阃的冲突。此时,网络服务提供商
及“网络暴力”的侵权人应当承担侵权责任,此责任属于共同侵权责任,应适用过错责任原则,责任的两个主体应根据不同性
质的网络侵权行为类型承担不同的责任。
[关键词】 网络暴力;言论自由;隐私权保护;侵权责任
[中图分类号】D|92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枷53(2014)11—0076—05
一、“网络暴力”的内涵与实质 个人,群体,或是组织机构,譬如媒体。不同于报纸、电视等
互联网作为一种交流方式已渗透到国家和社会生活的 媒体需要行政许可和巨额成本的限制,网络没有太多限制,
各个领域,给人类社会带来了福祉。然而,网络在给社会带 可以发动一切可以发动的人,从而容易形成大规模的舆论轰
来便利的同时一些有悖于道德的甚至违法的言论或行为打 炸却又难以辨认确定其参与人。
着“言论自由”的幌子肆无忌惮的在网络上传播。“网络暴 第二,隐蔽性,匿名性的表现形式。“躲藏于屏幕之后,
力”就是其典型代表,网络暴力以“人肉搜索州“、“道德审 隐藏个人身份”,正是由于其身份的隐蔽性,在这个虚拟的空
判”等不同的形式呈现在我们眼前,入侵着我们的生活。 间里面个人的身份也都可以随意虚构,你可以在网上随意编
具体到实务当中,“网络暴力”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两种: 造个人信息,发布不确实的消息而不用为此负责任。网民有
一是,由一件客观的事情的出现,而引起众多网友的好奇、义 更多的自由和空间发表其言论,但在追究责任方面却很难透
愤、谴责等情绪,通过网民间自主性的一问一答方式去侵害 过这虚拟的网名找到幕后的责任人,使法律对网络的规范受
受害人的隐私、名誉等权利。这种侵权行为没有确定的发起 到限制。
人,而是来自成千上万网名的口诛笔伐,由于网民在数量上 第三,缺少了现实生活法律与伦理道德的约束,“网络暴
已经形成一定的规模,且网络的匿名性及不稳定性的特点, 力”将趋向于无责任性。而这又正是由于网络所具有的“隐
很难找到确定的侵权人。这类侵权较为典型的为:“张殊凡 蔽性”所导致的必然后果,对于网络言论对社会的道德监督
事件”、“虐猫事件州21等事件。二是,是一开始就以发布虚 是必不可少的,但“道德”过多依赖于人们的自主性和自觉
假、不真实消息为手段,故意引导舆论走向偏激的“网络暴 性。网络暴力中包含了复杂社会关系,依靠网民的自律去避
力”。由于一人的恶意、故意将他人的隐私置于网上或故意 免陷入网络暴力有很大难度,且由于网络虚拟世界构建与规
发布一些有损他人名誉的言语或事实,借网络的舆论攻击、 制的不完善,缺少必要的法律与道德的约束,网民更容易滥
伤害他人,以此来达到自己的私人目的。这种侵权通过调查 用其言论自由,甚至通过捏造事实、以侮辱诽谤等方式进行
是可以确定侵权信息发起人的固定身份的。这类侵权较为 的名誉侵权行为。
典型的为:“摸奶哥事件”、“铜须门事件”“死亡博客事件”等 第四,行为发生场所的跨越性。网络暴力的行为不仅发
事件。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ZTA陶瓷材料力学性能和摩擦磨损性能的研究.pdf
- Z型铁氧体Sr3(CuZn)xCo2(1-x)Fe24O41的微波吸收性能.pdf
- [BMIM]ClO4离子液体的热力学性质.pdf
- [Ni(phen)_2·2H_2O]·Bsesa·NO_3·2H_2O配合物的合成、表征及其晶体结构.pdf
- [Ni(PMBPTSC) ( H2PMBPTSC ) ]@ C2H5OH@ 2H2O的合成、结构和非等温热分解动力学.pdf
- {(Eu(PW11)2)mPEI)}多层纳米复合膜的制备和光谱表征.pdf
- α-Al2O3与Co-Ni合金电化学共沉积动力学模型.pdf
- α-亚麻酸对HepG2细胞增殖能力及氧化应激的影响.pdf
- α-氨基酸癸胺衍生物缓蚀性能的理论评价.pdf
- α-淀粉酶水解对芭蕉芋淀粉理化性质的影响.pdf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