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偏见攻击行为影响的理论和实验——认知加工机制的研究.pdf

社会偏见攻击行为影响的理论和实验——认知加工机制的研究.pdf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社会偏见攻击行为影响的理论和实验——认知加工机制的研究

论文摘要 近年来,随着恐怖活动、校园枪击、战争等暴力行为在世界范围内的日益频繁, 攻击行为的形成及人们对攻击信息的认知加工特点成为当前社会心理学领域的研究 热点之一。目前,已有社会学习理论、社会信息加工模型、兴奋转移理论、认知联 结观点、“脚本”理论及GAM等六大理论,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对个体人格特点和情境 发现,社会偏见(即以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进行群体分类为基础而产生的认知偏差 和负性态度)也与攻击行为的产生具有高度的关联。但针对“两者之间是否具有确 定的因果关系”,研究者的论述和解释仍在争论当中;为数不多的实证研究也未能提 供足以说明两者之间关系的证据。因此,社会偏见与攻击行为之间关系的实质需要 在更广阔的研究视角下得以论证。 本文在梳理相关文献及分析已有研究的基础上,通过操纵外显偏见和内隐偏见 两个变量,并结合人际攻击、间接群际攻击和显性群际冲突等不同的攻击行为形式, 系统探讨了社会偏见在攻击行为触发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以及社会偏见存在情况 下个体对攻击性信息在注意选择偏向、记忆易得性和敌意解释偏差等方面的认知加 工特点。在具体的研究过程中,首先引入社会偏见及其他与攻击行为产生密切相关 的变量(比如个体人格特点、群体认同、群际威胁等),构建了社会偏见与攻击行为 之间关系的理论模型,并提出了社会偏见影响攻击行为产生过程的五个研究假设。 随后,在系列实验研究中,分别以艾滋病患者/同性恋偏见、社会“排外”现象、医 患双方的偏见等做为社会偏见形式的载体,选取竞争反应时(CRT)、情绪Stroop、 词汇决定任务(LDT)及“故事补全任务”(SCP)等实验范式的指标为研究因变量, 对前述假设进行了验证。本文主要的研究结论可概括如下: (1)在人际攻击行为的形成过程中,相比于个体的特质性攻击性程度,社会偏 见发挥着更加明显的影响作用。具体为,当被试存在外显偏见或是内隐偏见被启动 时,社会偏见发挥主效应;当外显偏见不存在及内隐偏见不被启动时,个体特质攻 击性程度的不同才会导致攻击行为指标出现显著差异。 (2)在间接群际攻击行为的形成过程中,社会偏见的主效应仍然存在。具体表 现为,外显偏见比群体认同程度对攻击行为的产生具有更为直接的影响;而当偏见 以内隐方式存在时,群体认同程度的影响变得明显,并出现“贬外”效应。 (3)在显性群际冲突的形成过程中,相比于群际威胁变量,社会偏见的影响作 用较弱;偏见效应的发挥依冲突双方的势力对比而表现出“方向性”特点。 (4)在社会偏见存在的情况下,被试出现了对攻击性信息的注意选择偏向和敌 意解释偏差,但未表现出对攻击性信息的记忆提取易得性加工特点。 (5)在攻击行为发生过程中,外显偏见和内隐偏见的影响方式具有一定的差异。 综上,社会偏见是引发攻击行为的因素之一;因此,可以通过弱化偏见来减少 攻击行为的发生。 关键词:攻击;社会偏见;注意选择偏向;记忆易得性;敌意解释偏差;CRT lI Abstract more In andotherviolencebe years,withterrorism,schoolshootings,War recently andmore inthe formationof behaviorandindividual world,the aggressive frequently characteristicsof towardthe informationhasbecomeone cognitive aggressive processing weretheories Social ofthehotfieldsin

文档评论(0)

leirenzhanshi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