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叠层石研究进展.pdf

  1.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中国叠层石研究进展

古生物学报,48(3):314--321(2009年9月) Acta Sinica,48(3):314--321(September,2009) Palaeontologica 中国叠层石研究进展’ 曹瑞骥” 袁训来1’2’ 1)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南京210008} 2)现代古生物学和地层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南京210008,dyuan@nigpas.ac.cn 提要叠层石学科是在迂回曲折的道路上发展起来的。经中国前寒武纪古生物学家的共同努力,我国叠层石 研究取得多项成就,主要有:建立了华北元古宙叠层石组合序列;对某些新元古代叠层石的微生物组分和微生物席 可作为中元古代地层对比的重要标志;利用雾迷山组的叠层石标本开展了古生物钟研究的尝试以及探明新元古代 一种特殊的叠层石微构造可能具等时性。 关键词叠层石蓝菌微生物席元古宙 生化作用制约的信念,利用连续切片法对大量叠层 一—1L—-h 1 刖 舌 石的特征作了描述,并进行了生物学命名和分类 andSemikha— (Krylov,1963,1975,1976;Cloud 叠层石的发现距今已有两百多年历史(见 Monty,1977)。在这两百多年中,人们对叠层石的运用于元古宙地层的区域和洲际对比,其中不少成 认识在不断地深化。Kalkowsky(1908)创造了“叠 层石(stromatolite)”名称,他注意到许多叠层石在同时,一些沉积学家运用物理和机械作用解释叠层 生长形态上相似于珊瑚和海绵,认为这些穹形纹层 石的特征和动力学,认为叠层石形态主要受环境因 的叠加和分叉柱体的生长趋向是生物寻求光线和食 eta1.,1964)。由于对叠层石总体 素控制(Logan 物的反映。接着,Walcott(1914)在一个元古宙硅质形态变化规律的认识产生严重分歧,从而在叠层石 叠层石纹层中首次发现似蓝菌(即蓝藻)的微化石, 研究舞台上同时出现了两个相互对立的流派,即所 因而他认为叠层石是碳酸盐通过蓝菌的作用沉淀而 谓古生物地层学派和环境派。但随着多学科综合研 成的。直至1974年,Awramik等对叠层石的定义究的深入开展,叠层石学家已取得以下两点共识:1) 做了厘定(见Walter,1976),认为“叠层石是以蓝菌叠层石形态特征既受环境因素影响,又受微生物类 (蓝藻)为主的微生物,在生长和新陈代谢活动过程 群的制约;2)叠层石礁和柱体某些宏体特征受环境 中粘附和沉淀矿物质或捕获矿物的颗粒而形成的一 影响较大,而叠层石的细小特征,如柱体分叉、侧部 种生物沉积构造”。因蓝藻直接参与叠层石的形成, 装饰、层理和微构造等主要受微生物群进化所控制。 多数学者主张将叠层石归属于藻类化石。 由于叠层石是产于寒武纪以前地层中的唯一常 见化石,它很自然地成为确定前寒武纪地层时代和 物岩的一种,是由微生物群落在原地自一个点或一 对比的理想“候选者”。20世纪60至70年代是国个表面单向增长,构成具纹层的层状体或具明确边 际上叠层石研究最活跃的时期。一些叠层石学家立 界的不同形态柱体。 足于前寒武纪叠层石形态学主要受微生物的进化和 叠层石纹层(或称层理)是建造叠层石的“砖 收稿日期:2009—05-08 项目(2006CB806401)联合资助。 万方数据 第3期 曹瑞骥等:中国叠层石研究进展 315 块”。叠层石的不同形态是由层理大小、形状和生长 择了元古宙蓟县层型剖面和辽东辅助层型剖面上的 姿态的连

文档评论(0)

yaobanwd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