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初二语文《猫》(讲读)《心中的鹰》(自读)人教版
初二语文《猫》(讲读)《心中的鹰》(自读)人教版
【同步教育信息】
一. 本周教学内容:
第10课《猫》(讲读) 第12课《心中的鹰》(自读)
二. 重点、难点:
《猫》
1. 整体感知课文,了解散文的线索,体会作者是如何观察动物,描写动物的。
2. 理清文章脉络,并能结合语境理解词语。
3. 理解文章中作者的思想感情及蕴含的哲理。
《心中的鹰》
1. 整体感知课文,理解作者“心中的鹰”的形象,感悟作者的情感。
2. 能抓住重点句进行阅读,领悟文章主旨。
3. 培养自己善待生命、珍视生命的意识,树立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三. 学习过程:
《猫》
(一)文学常识:
1. 作者:郑振铎(1898~1958)福建长乐人,笔名西谛。现代作家、学者,我国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之一。“五四”运动爆发后,他作为学生代表,积极参加反帝反封建的社会活动。
1920年11月,他与茅盾、叶圣陶等人发起成立“文学研究会”,提倡为人生的现实主义文学,进行文学革命活动。先后主编了《小说月报》、《文学周刊》、《世界文库》。1937年写成长诗《芦沟桥》。新中国成立后,曾担任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全国作协理事等职。1958年10月17日率我国文化代表团出国访问途中,不幸因飞机失事逝世。他的主要作品有《文学大纲》、《中国通俗文学史》、《欧行日记》、《取火者的逮捕》等。
2. 出处《郑振铎文集》
3. 背景:
《猫》是郑振铎小说集《家庭的故事》中的一篇。最初发表于1925年11月间出版的《文学周报》第199期上。它是郑振铎从事小说创作的早期作品。在此之前,他的其他作品内容已触及到五四时期青年要求自由、平等、个性解放等问题,即使是对不会说话的猫,因为“我没有判断明白、便妄下断语冤苦了一个不能说话辩诉的动物,”从而感到自己的良心受到了伤。这些深表忏悔的话,不仅表明主人公“我”有知错就改和实事求是之心,也表明了作者颇具影响力的某些人生观念如平等,公正地待人接物,不伤害无辜、不欺凌弱小等观念。
(二)生字、生词:
污涩( ) 红绫( ) 相称( )
郁闷( ) 怂恿( )( ) 乞丐( )
娱乐( ) 咕噜( )( ) 怅然( )
诅骂( ) 蜷伏( ) 惩戒( )
畏罪潜逃( ) 露台( ) 屋脊( )
忧郁:忧伤,愁闷。 郁闷:烦闷,不舒畅。
安详:从容不迫,稳重。 居然:表示出乎意料,竟然。
蜷伏:弯着身体卧倒。 惩戒:通过处罚来警戒。
断语:断定的话,结论。 怂恿:鼓动别人去做。
怅然:不愉快。 提心吊胆:形容十分担心或害怕。
畏罪潜逃:害怕治罪而隐藏或逃跑。
(三)整体感知:
本文组织材料的特点是前后连贯,首尾照应,使文章结构严谨,条理清楚。课文开头一句话是全文的总起,提示下文的内容,表明文章要说的是“我”家里几次“养猫的经过”和“结局”。接着按照时间先后写了三只不同的猫。描述了他们各自的特点,遭遇和结局。课文最后一句话归纳全文,说明三次养猫,给我留下了不愉快的回忆,给心灵造成了很大的创伤。
作者按照两条线索来组织材料:一条线索是三只猫的不同命运;另一条线索是“我”对三只猫的感情。
(四)结构层次:
第一部分(1、2):我家养的第一只猫及其结局。
作者用质朴的文字写出了第一只猫的可爱有趣,让人“感受着生命的新鲜和快乐。”同时也表达了对猫亡失酸辛的感情。
第二部分(3—13):写活泼可爱的第二只猫领养、丢失的经过,同时也写出了全家人的惋惜。
作者借第二只猫的失踪,表达了对那种不顾别人的自私自利行为的遣责和控诉。
第三部分(14—33):“我”为冤枉了第三只猫而难过自责。
作者意在警示世人,因为不讨人喜欢,就常怀厌恶之心,一旦有事,就给它定罪,结果铸成冤案。即使有良心的人也可能犯错误,一旦发现错误,应该虚心自责。
(五)主题:
本文通过叙述了“我家”三次养猫的故事,表现了作者认真吸取教训,勇于自责的精神,告诉人们无论做任何事情,千万不能凭个人的好恶,私心和偏见加以处置,否则就会出差错,甚至造成无可补救的过失。
(六)写作特点:
1. 情节曲折,结构严谨。
养猫是本文记叙的中心,作者围绕这个中心叙写了三个故事,每个故事以养猫与亡失展开线索,都有发生、发展、结局,具有相对的完整性。三个故事又按时间顺序排列,组成一串,构成一段家庭养猫的悲剧史。情节三起三落,层层推进。
作者首尾的呼应和文中伏笔的设置,使情节环环相扣,结构严密完整。开头先交代几次养猫的结局,抛出线索,总领全文,末了以“我家永不养猫”收尾,开拓新意,呼应篇首。
2. 抓住特征,作细节描写。
作者写了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