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词“之”用法.ppt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虚词“之”用法

* 虚词“之”的意义及用法 一、作动词用,用在表示处所的词语前,相当于“到”、“去”、“往”: 例如:①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    ②杜少府之任蜀州 ③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陈涉世家》) ④至之市(《郑人买履》) 二、作代词用: 1、人称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我”、“他们”、“她们”、“它”、“它们”。 例如:②具答之。(陱渊明《桃花源记》)    ③亲戚畔之(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④彼竭我盈,故克之。(左丘明《曹刿论战》)    ⑤事无大小,悉以咨之。(诸葛亮《出师表》) ⑥呼尔而与之。(孟子《鱼我所欲也》)  2、指示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这”、“这样”“这……事”、“那”、“那样”等。例如:   ①渔为甚异之。(陱渊明《桃花源记》)   ②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   ③曾不能损魁父之丘。(《愚公移山》) ⑥属予作文以记之。 三、作助词用。主要用法有以下四种类型: 1、结构助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放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作定语的标志。其格式为:定语+之+中心语。 例如:②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愚公移山》)   ③览物之情,得无异乎?(范仲淹《岳阳楼记》)   ④忘路之远近。(陱渊明《桃花源记》) ⑤明有奇巧人……能以径寸之木。(魏学伊《核舟记》) ⑥恢弘志士之气 / 以伤先帝之明。(诸葛亮《出师表》) 2、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义。其格式为:主语+之+谓语。 例如:①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愚公移山》) ②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刘禹锡《陋室铭》) ③甚矣,汝之不惠! /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④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捕蛇者说》) ⑤“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岳阳楼记》) 3、音节助词。用在不及物动词、形容词或时间副词后起协调音节、舒缓语气作用。不必译出。   例如:   ①公将鼓之。(左丘明《曹刿论战》) ②久之,目似暝,意暇甚。(蒲松龄《狼》) ③怅恨久之。(《陈涉世家》) 4、 宾语前置标志。通常出现在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时,放在动词谓语前。其格式为:宾语+之+谓语。 例如:   ①孔子云:“何陋之有?” (刘禹锡《陋室铭》)   ②宋何罪之有?(墨子《公输》)   动词“有”,宾语“陋”、“何罪”,借“之”帮助,把宾语“陋”“何罪”从动词“有”后面提到动词前面。这个“之”只是提宾标志,无实在意义。按现代汉语的说法,“何陋之有?”即为“有何陋?” “宋何罪之有?”即为“宋有何罪?”。 还有以下几种用法: 5、定语后置标志。为了强调定语,常把定语放在中心语的后面。 例如: 马之千里者。(韩愈《马说》) 6、补语的标志。如《捕蛇者说》中的“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之”在这里作补语的标志,可译作“得”,表示连结中心词“不幸”和补语“甚”。 7、用在主语和介词结构之间,表示它们已经成为一个整体,强调、突出这个介词结构的意义。 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孟子《寡人之于国也》) 8、嵌在姓名中间,无实义。“佚之狐”、“烛之武”、“介之推”、“宫之奇”。 9、嵌在专用名词之间,无义。 ①事列《神仙》之传。迹存《述异》之志。(《黄鹤楼》) ②辟病梅之馆以贮之。 (《病梅馆记》) 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⑴式⑵而听之,使子路问之,曰:“子之哭也,一⑶似重有忧者。”而⑷曰:“然,昔者,吾舅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夫子曰:“何为不去⑸也?”曰:“无苛政。”夫子曰:“小子识⑹之,苛政猛于虎也!”注:⑴夫子,即孔子。⑵式:同“轼”,车前横木。⑶一:或。⑷而:指你。⑸去:离开。⑹识:记住。 1、解释下列句子中的词语。 ⑴使子路问之(使: )⑵昔者吾舅死于虎(舅: )⑶何为不去也(何为: )⑷苛政猛于虎(于: ) 2、下列句子中“之”与“子之哭也”中“之”意思相同的是 A隐土之北 B汝心之固 C告之于帝 D操蛇这神 3、翻译下列的句子。苛政猛于虎也。 ⑴派⑵丈夫的父亲⑶为什么⑷比  2、B 3、苛酷的统治比老虎还要凶啊。  *

文档评论(0)

6358999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