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大学语文考试 简答题
孟子的民本思想与以人为本的区别联系
以孟子为代表的民本思想是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最具进步性的永恒主题。孟子的民本思想以“性善论”为哲学基础,提出了“民贵君轻”、“制民之产”、“薄税敛”、“国君进贤”等基本理念。孟子民本思想为我们展现了近现代民主的原初观念形态,为我们提供了探索民主政治的思路。汲取其中积极有益的思想精髓,并将其与我国现代社会的国情相结合,将会对我们产生深刻的启迪。
在所有的儒家经典人物中,我对孟子算是最有好感的了。因为,他的民本思想最为集中,而且比较能够前后一贯。他说过许多关注百姓生活疾苦,贬抑王公大臣的话,如: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再比如君主假如不仁,为臣可以杀之,并且杀这样的君主,如杀一夫,而不必冒轼君犯上的罪名。(“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轼君也。”《梁惠王章句下。八》)读这样的句子,就感觉从孟子这里有一股正义之气。不像孔子一方面把人看得比马还重,一方面一当了点官就要捏造罪名杀自己厌恶的人。那个少正卯本也不是一个无名小卒,孔子那么急切地要杀他,可见,他也是一个足以威胁孔子的重量级的人物。他们曾经在私人办学与学说对立过程中形成了竞争对手,曾经三度抢走了孔子的生源。可见即便是圣人,一旦在利益面前,哪里还管得了什么人贵还是马贵?只是,在这个时候,孔子杀少正卯比下决心杀一匹马的决心要来得果断一些,这是不用怀疑的。孟子没有听说他杀人。而且他喜欢把那些食肉的王公大臣们教训得灰头土脸的,作服从状。这真的为世代无权的读书人出了一口大恶气。所以,对孟子经常喜欢引用的话:天降下民,作之君,作之师。也就不去追究了。
孟子的民本思想虽然经常为百姓说话,但是站立的立场却仍然是王公大臣贵族的。始终只是劝他们手下留一些情,不要把老百姓逼得太过分了,否则他们就会起来造反,从而你的幸福安稳的日子就会被毁掉。所以,他的理想就是“为民作主”,而不可能是“让民作主”。这可谓是中国传统的“民本思想”与现代民主法治理念的最根本的分歧。假如不强求为难死人,我以为孟子的民本思想仍然在客观上给当时的老百姓带来了一些生活上的改善。其实孟子的理想在《孟子》一开篇就说得很清楚:“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孟子。梁惠王章句上》
这一段话的点睛之笔就是最后一句“黎民不饥不寒”的目的,也只是为了君主的统治稳固。也就是让他们世代一直“王”下去。所以整本的《孟子》其实都是在给统治者讲“王”术。可惜的是,那些王公大臣贵族们虽然经常被孟子搞得一愣一愣的,摸不到头脑,只好低头服输,但是,他们其实没有一个人真正服从孟子的。孟子之雄辩,只是当时出了一些豪气,但是实际上这些雄辩却是以失败而告终了。最有意思的是,孟子在《孟子》一书中的结尾处这样无可奈何地叹息道:“尧、舜至于汤,五百有余岁。若皋陶,则见而知之。若汤,则闻而知之。由汤至于文王,五百有余岁。若伊尹、莱朱,则见知之。若文王,则闻而知之。由文王至于孔子,五百有余岁。若太公望、散宜生,则见而知之。若孔子,则闻而知之。由孔子而来,至于今,百有余岁。去圣人之世,若此其未远也。近圣人之人居,若此其甚也。然而无有乎尔,则亦无有乎尔!”(《孟子。尽心章句下》)从这些感叹来看,孟子从历史的角度一路数下来,一直数到自己。对孔子也包括自己的“仁义”学说表示了深深的怀疑。历史就这样五百年五百年地传下来。传到孔子,离孟子不过百年,而且他们居住的地方又这样近,但是仍然是“无有乎尔,则亦无有乎尔!”这些事有不有发生还是值得深深怀疑的。见之与闻之,都是值得怀疑的。这可能是孟子一直在宣扬自己的学说过程中遭受到种种碰壁后的感叹或者牢骚话吧?其实,孟子之后的二千多年的中国,他们的学说得到了正宗权力的承认并且实施。但是,孟子的理想之国,却始终没有出现过。几千年来,中国就是在一治一乱的反复循环中重新演绎着那些历史悲剧。可见民本思想是没有出路的。不仅现代已经大大过时了,而且就是孔子、孟子时代,也没有显示出其强大的生命力。而且这种说的比唱的还好听的理论后面,非常适宜于培养伪君子与御用文人。这样的御用文人经常不过是拿笑的流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