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永远的红色经典
《永远的红色经典》试读:诗化小说的新篇———《荷花淀》等作品创作、影响史话余志平
在中国现代作家队伍中,孙犁是一位风格卓异并产生了广泛持久的影响的作家。他以《荷花淀》为代表的许多小说与散文没有因为岁月的流逝而褪色,不仅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中占有独特的地位,而且在当下文坛上焕发着熠熠的光彩,在中学语文教材中也一直占有一席之地,在一代又一代中国青少年心目中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有人评价说,孙犁是能够把他的所有作品都拿到桌面上来而不会感到汗颜的少数几个中国现代作家之一,这个评价是相当高的,也的确是十分准确的。
孙犁一生的创作有两个重要时期:一是1945年《荷花淀》的发表到1956年写完《风云初记》,二是新时期开始至90年代中期出版的《晚华集》《澹定集》《曲终集》《芸斋小说》等十本集子。1945年之前是求学与创作初期,孙犁在抗日根据地和延安解放区已小有名气,但影响还不大。1956年之后遭疾病十年,逢乱世十年,创作较少。从某种意义上讲,第二个重要时期的思想艺术成就可能在第一个时期之上,它使孙犁超越了自己作为解放区作家的局限并获得与五四作家相提并论的大师级地位。但从孙犁前后两个时期创作的比较中,人们很容易看出孙犁某些思想艺术上一脉相承的东西,那就是“大道低回,大味必淡”的人生哲学与文化品格。在11卷的《孙犁全集》中,第6卷的扉页上影印着一幅他书赠友人的墨迹:“大道低回,大味必淡”,在第9卷扉页的书房照片中,也在书架上方高悬着这幅“大道低回”的巨匾,署以壬申年,即1992年。这很容易让人意识到,这重复的背后隐藏着他对文化哲学的深入思考和执着的人生追求。杨义说:“在我十几年前研究现代小说史的时候,孙犁给我的深刻印象,是他以艺术家的明丽而精致的感觉,拓展和变动了解放区文学的格局情调,提高了它的艺术档次,告诉人们存在着赵树理、丁玲以外的更有审美魅力的可能性。他在新时期以后的写作,我读得还不够多,但也感受到他的眼光往返古今,博识而明道,在孤寂的深沉中露出奇崛的苍凉感。他的文学在新时期依然散发着生命的魅力,而且这种生命在新时期获得更多理解,更见亮色。这在风云变幻的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是并不多见的。”①也许,正是这种迂回曲折、沉思默察的人生旨趣,淡泊明静、深远超拔的哲学体验,使得他终于大彻大悟,修成正果。但有后果必有前因,迟到的巨大丰收早有深植思想艺术土壤之中的秘密,这个秘密就是他早期的文学理论和以《荷花淀》为代表的红色经典作品。在2000年《亚洲周刊》选的“二十世纪中文小说100强”之中,孙犁的小说被选入两篇,一篇就是《荷花淀》,另一篇是《铁木前传》。一个作家入选两篇,这是相当了不起的,这也从一个侧面再次见证了《荷花淀》《铁木前传》的艺术魅力。
所以,回到历史现场,立足于文本和史料,回顾《荷花淀》的作品的创作历程,重新梳理其在现当代文坛上的传播和影响就是一件十分有意义的事情。
《永远的红色经典》试读:《荷花淀》等作品创作、影响史话:20世纪30—50年代:孙犁的艺术追求
一、20世纪30—50年代:孙犁的艺术追求
《荷花淀》等的传播与影响经历了一个由热到冷,由冷到热并获得很高的文学史地位这样一个过程。要总结其中的奥妙,探寻其中的秘密,还得从孙犁本人的艺术追求入手,因为尽管历史云波诡谲,变化万千,作家本人的艺术追求总是对其作品的传播和影响起着决定性的影响。
孙犁1913年生于河北省安平县东辽城村。他自幼喜爱文学,十岁左右上小学时就读了《封神演义》和《红楼梦》,后来到安国县城上高级小学,开始接触鲁迅等五四作家新作品的影响,十四岁考入育德中学,开始在《育德月刊》上发表文章,同时阅读了普希金、契诃夫、梅里美、高尔基等外国作家的作品。高中毕业后,孙犁无力升学,在北平流浪谋生,除在图书馆读书或在大学旁听和向报刊投稿外,为生活计,还先后在市政机关和小学校当过职员。1936年暑假以后,孙犁到安新县同口镇小学教书,一边阅读从上海邮购的革命书刊,一边初步了解了白洋淀一带民风民情。1937年冬,孙犁参加了抗日工作并开始了他的文学之路,当过教员、编辑,发表了《藏》《琴和箫》《采蒲台》等作品。可以说,是抗日战争,使他走上了文学创作之路。1944年到延安鲁艺文学系学习,后来提升为教员,先在墙报上发表小说《五柳庄纪事》,后来在《解放日报》发表《杀楼》《荷花淀》《村落战》《麦收》《芦花荡》等。意义最大影响最深远的,当然是1945年5月15日发表于《解放日报》的《荷花淀》。
《荷花淀》以其浓郁的地方色彩,清新优美的笔致,引起了人们的注目。作品所写故事并不复杂。一个游击组长的妻子———水生嫂在丈夫参军走后和村里的几个妇女(她们的丈夫和水生一样参了军)一起乘船去看自己的丈夫,不料不仅没有看上,而且在回来的路上遭遇了日本鬼子的船。正在危急时刻,在荷花淀里伏击敌人的游击队突然出现,消灭了敌人,这些妇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