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新闻侵权的抗辩事由及预防 一、新闻侵权的抗辩事由 构成抗辩事由的条件 2、新闻侵权诉讼中的抗辩事由 (1)履行舆论监督的职能 案例 3.权威的消息来源 新闻媒体有权报道国家的重要活动,在报道中发表法 院判决书、执行书、行政机关的处罚决定书等内容。只要在报道中做到“客观准确”,即与国家机关公开的文书的活动内容一致就不会导致侵权行为的发生,并不要求报道内容与客观事实本来面目一定相符。即使因此有失实之处,也只能由做出这些相应文书和行为的国家机关负责,新闻机构不因此构成新闻侵权。 4.公众人物和公众兴趣 5.合理使用 新闻侵权的预防 1.新闻侵权的工作预防 2.新闻侵权的法律预防 2.公正评论,不当裁判 江苏某新闻侵权案,杂志曾刊载过一篇题为《遭遇劣媳》的新闻。文章发表后,这位媳妇找到杂志社要求赔礼道歉。她的理由是:自己刚过门,婆婆对自己就“不公”,“不好”,今天自己对她“不公”也算是一种对等行为,没有什么不妥,所以杂志定性自己为“劣媳”是侵犯了自己的名誉权。最后杂志社被迫向当事人赔礼道歉。这是一起比较典型的新闻侵权案,而侵权之所以发生,是因为杂志社当了裁判,可见不当裁判对新闻传播媒体防止新闻侵权行为十分重要。 3.文风朴实,不违法律 4.细节真实,事实清楚 5.用词准确,切记浮夸 6.严格审稿,兼听则明 2.新闻侵权的法律预防 ● 新闻侵权的法律预防 1、《宪法》层面的预防 2、《民法通则》、《刑法》等法律的预防 3、司法解释、行业规定和宣传纪律的预防 新闻侵害名誉权和新闻侵害隐私权 在损害事实的衡量标准上由何不同? 为什么? Thank you! 本文观看结束!!! 《民法通则》、《刑法》、《国家安全法》、《国家保密法》、《著作权法》、《广告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未成年人保护法》、《妇女权益保障法》等,这些法律从各自不同的层面、重点对公民或法人的名誉权、隐私权、著作权等进行了保护,而新闻传播活动与公民或法人的这些权利十分密切,稍有不慎,就可能构成对这些权利的侵犯。 所以新闻传播从业者必须了解这些法律法规。 新闻传播媒体的主管部门和负责人在这些法律修改或制定出新的法律时,应组织新闻从业人员及时进行学习。 1993年颁发的《关于审理名誉权案件若干问题的解答》 1998年颁布的《关于审理名誉权案件若干问题的解释》 这两个司法解释就新闻侵害名誉权(包括隐私权)主题的确定、新闻侵害名誉权与新闻真实性的关系等许多新闻违法的重要内容都进行了明确规定。这些规定将是我国以后制定《新闻法》的重要参考内容。 ●名誉权属于人格权的范畴。 侵犯名誉权必须满足的条件有: 1 民事违法行为的存在 2 损害事实 3 违法行为与损害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 4 行为人的过错 侵犯名誉权的行为有: 1 新闻侮辱行为 新闻侮辱行为是指新闻作品中使用了侮辱他人人格的语言,使他人名誉权受到损害的行为。包括政治上的侮辱和才能上的侮辱。 2 新闻诽谤行为 新闻诽谤行为指新闻作品基本内容失实,使他人名誉权受到损害的行为。包括法律上的诽谤,道德、纪律上的诽谤和政治上的诽谤。特点是无中生有,故意或过失捏造事实。 3 新闻侮辱诽谤行为 指不但使用了侮辱性语言,而且基本内容失实,使他人名誉权受到严重损害的行为。 ●隐私权的客体是隐私,应该被确认为是公民的人格权。 由于我国公民对一些属于隐私的事情并不认为是隐私,如他人的年龄、收入、婚姻状况等,隐私因个人文化修养和客观环境不同,对它的理解也就不同。 也就是说,隐私权受到侵害的时候不像名誉权受到侵害那么明显。在中国,询问一些隐私的事情,在某种环境下还是一种关心对方的表现,如果对方没有恶意,就不能认为是在侵害隐私。因为隐私的支配权在当事人手中,当事人可以选择不予回答。如果当事人愿意回答,则不存在侵害隐私。 * * 2009年2月,广受关注的“致癌毛巾”诉央视和大众科技报名誉侵权案的原告孟林茂,收到了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寄来的(2009)高民申字第00158号《受理通知书》。该通知只表明法院对再审申请的立案审查,是决定立案再审前的前置程序,是否再审此案,还不明了。而孟林茂诉央视案的申请再审,尚未收到《受理通知书》,也未收到驳回再审申请的通知书。 2007年3月,原告孟林茂的海龙棉织厂被央视报道使用致癌染料的染厂漂染毛巾,随后大众科技报根据央视报道采写了一篇文章,报道其毛巾含致癌物,因孟林茂未在所报道染厂染毛巾,毛巾经鉴定不含致癌物等原因,孟林茂起诉央视和大众科技报侵害名誉权,要求恢复名誉,消除影响,赔礼道歉。北京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部编版三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全册教学反思.docx VIP
- 黄金分割课件浙教版数学九年级上册.pptx VIP
- 高中数学教学中的数列教学策略:生成式AI在数列问题设计与评价中的应用教学研究课题报告.docx
- 人教版小学一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全册教案.docx
- 2025云南怒江供电局招聘短期项目制用工10人笔试参考题库附答案解析.docx VIP
- 区块链智能合约开发教程.doc VIP
- 肢体恶性骨肿瘤HIFU治疗 PPT课件.ppt VIP
- 小学三年级上册《健康成长》全册教案教学设计.doc VIP
- 区块链智能合约开发指南.doc VIP
- 2025曲靖供电局及所属县级供电企业项目制用工招聘(55人)笔试参考题库附答案解析.docx VIP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