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芬奇〈最后的晚餐〉导读.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达·芬奇〈最后的晚餐〉导读

《达·芬奇〈最后的晚餐〉》导读 一、教学目标 1.体会文章说明与描写相结合的作用。 2.文画对照,赏析画中人物的神态和心理。 3.欣赏达?芬奇经典美术作品《最后的晚餐》在构图、色彩、人物动态及面部表情丰富传神的美感、绘画技法上的审美特点。 4.感受达?芬奇在这幅画里用现实主义的手法讴歌真理与正义,鞭挞了叛徒行为与邪恶势力的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 1.通过图文了解达?芬奇如何生动地描绘出人物心理冲突和故事的戏剧性。 2.从人物的活动、性格、情感和心理反应等特征上深化故事的寓意。 3.图文对照,赏析表现耶稣和犹大两人神态与心理的语句。 三教材助读 1、作者简介 朱伯雄, (1932.1—2005.10.10)别名羊石,祖籍浙江湖州,出生于上海。我国著名的美术史论家,教育家,翻译家。他于1951年考入东北鲁迅文艺学院(即鲁迅美术学院前身),1984年加入农工民主党。1953年毕业于东北鲁迅艺术学院美术系1956年毕业于哈尔滨外语学院俄语系,1967年入中央美术学院深造,成为中国第一个美术史论硕士研究生。1973年任教于浙江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前身),历任《美术译丛》主编、中国美术学院美术史论系主任、教授等职。1987年任浙江国际美术研究会副会长,他还筹建了中国美术学院史论系,并担任了第一任系主任,培养了一批优秀的学生。朱先生精通英,法,俄等多种语言。多年来,他频繁的来往于欧洲,东南亚,美国,苏联。担任着美国哈佛大学文理学院美术史论系客座教授,马来西亚艺术学院客座教授。通过讲学方式,不仅向外宣传了我们国家的美术理论研究成果,而且带回来大量西方现代艺术的信息和资料,为我们史论专业的教学和研究提供了极大的方便。 除主编《世界美术史》(十卷本,获第六届国家图书奖)、《世界美术经典》、《世界美术百科全书》、《世界美术名作鉴赏辞典》、《辞海》(美术卷)等大型专著、工具书外,还曾撰著计有:《莫奈》、《马奈》、《诺尔曼·罗克威尔》、《世界美术名作鉴赏辞典》、《外国美术名作欣赏》、《中国书画名家精品大典》(主编,四卷)等以及发表在各地美术报刊上的论文若干。其中《安格尔论艺术》获辽宁出版局三等奖;《世界美术史》获第六届国家出版物一等奖,山东省出版总社特等奖等奖励。 《最后的晚餐》是达·芬奇的代表作。作品题材取自圣经故事:叛徒犹大告密,基督在即将被捕和钉死在十字架前,与十二门徒共进晚餐,席间基督镇定地说出了有人出卖他的消息,此话引起众弟子的骚动,每个人都对这句话做出了富有个性的反应,有的向耶稣表白自己的忠诚;有的义愤填膺要求追查;有的大惑不解询问究竟。达·芬奇此作就是基督说出这一句话时的情景。 名称:《最后的晚餐》 作者:达·芬奇 类别:油画 年代:1495-1498 规格:420X910厘米 地点:现藏米兰圣玛利亚德尔格契修道院 达·芬奇毕生创作中最负盛名之作。在众多同类题材的绘画作品里,此画被公认为空前之作,尤其以构思巧妙,布局卓越,细部写实和严格的体面关系而引人入胜。构图时,他将画面展现于饭厅一端的整块墙面,厅堂的透视构图与饭厅建筑结构相联结,使观者有身临其境之感。画面中的人物,其惊恐,愤怒,怀疑,剖白等神态,以及手势,眼神和行为,都刻划得精细入微,唯妙唯肖。这些典型性格的描绘与画题主旨密切配合,与构图的多样统一效果互为补充,使此画无可争议地成为世界美术宝库中最完美的典范杰作 .课文在介绍画面之前叙述了《圣经》中关于最后的晚餐的故事,其作用是: 《米洛斯的维纳斯》 清冈卓行 我欣赏着米洛斯的维纳斯,一个奇怪的念头忽地攫住我的心——她为了如此秀丽迷人,必须失去双臂。也就是说,使人不能不感到,这座丧失了双臂的雕像中,人们称为美术作品命运的、同创作者毫无关系的某些东西正出神入化地烘托着作品。 据说,这座用帕罗斯岛产的大理石雕刻而成的维纳斯像,是19世纪初叶米洛斯岛的一个农人在无意中发掘出来的,后被法国人购下,搬进了巴黎的罗浮宫博物馆。那时候,维纳斯就把她那条玉臂巧妙地遗忘在故乡希腊的大海或是陆地的某个角落里,或者可以说是遗忘在俗世人间的某个秘密场所。不,说得更为正确些,她是为了自己的丽姿,无意识地隐藏了那两条玉臂,为了漂向更远更远的国度,为了超越更久更久的时代。对此,我既感到这是一次从特殊转向普遍的毫不矫揉造作的飞跃,也认为这是一次借舍弃部分来获取完整的偶然追求。 我并不是想在这里玩弄标新立异之说。我说的是我的实际感受。毋庸赘言,米洛斯的维纳斯显示了高贵典雅同丰满诱人的惊人的调和。可以说,她是一个美的典型。无论是她的秀颜,还是从她那丰腴的前胸伸延向腹部的曲线,或是她的脊背,不管你欣赏哪儿,无处不洋溢着匀称的魅力,使人百看不厌。而且,和这些部分相比较,人们会突然觉察到,那失去了的双臂正浓浓地散发着一种难以准确描绘的神秘气氛,或者可以说,正深深地孕育着

文档评论(0)

wh90404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