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颈椎前路显微椎间孔减压术的解剖、生物力学及其临床的研究.pdf

下颈椎前路显微椎间孔减压术的解剖、生物力学及其临床的研究.pdf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下颈椎前路显微椎间孔减压术的 解剖学、生物力学及临床研究 中文摘要 目的 下颈椎前路显微椎间孔减压术是1996年Joh介绍了一种颈椎前路显 微外科新技术,即在显微镜下,于颈椎的侧前方直接切除压迫颈神经根、 脊髓等结构的钩突及骨刺,从而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因该术式开展时 间较短,与颈椎前路显微减压术相关的解剖学研究尚显不足,特别是颈 交感干、椎动脉等与颈椎的关系,文献报道较少;显微减压后颈椎的稳 定性改变尚未见相关的生物力学研究报告;临床应用还不够广泛,病例 基数小,手术的安全性、有效性、可靠性有待进一步验证,潜在的并发 症尚未显现,手术适应征的标准还需进行探讨,远期疗效尚待进一步观 察。本文拟通过解剖学、生物力学及临床三方面研究,达到以下目的: ①了解颈椎钩突的形态特点及其与毗邻结构的关系,确定钩突切除的进 钻点;②了解椎动脉、颈交感神经链及喉返神经等重要结构在颈椎前路 手术中容易损伤的部位;⑨探讨减少和避免上述结构损伤的途径;④了 解下颈椎前路显微椎间孔减压术几种状态下ROM的变化,从生物力学角度 评价该术式对颈椎稳定性的影响;⑤探讨该术式的有效性、可靠性和避 免并发症发生的方法;⑥提出该术式的手术适应征和禁忌征。 方法 I.经防腐处理固定的成人颈椎标本25例,观察颈椎钩突与颈长肌内 缘的距离;在上述25套颈椎干骨标本上对钩突及其与毗邻进行解剖学观 测。获得钩突前后径、高、宽等相关数据,并对所获数据进行统计学分 析。 2.取成人颈椎侧位x线片20张,测量颈椎前下缘至下终板最高点的 距离。 3.观察椎动脉进入颈椎横突的平面、直径、椎动脉与钩突的关系及 迂曲变异情况。 4.观察颈交感干的分支类型、直径;颈交感干与颈长肌内缘、前正 中线及横突前结节的距离:颈交感神经节的位置及形态。 5.观察喉返神经的在颈段的走行特点,分支类型及与甲状腺下动脉 的关系。 6.6例成人新鲜颈椎标本,将标本设定为A、B、C、D、E、5种状 态。A:完整状态;B:单平面钩突切除;c:三平面钩突切除:D:单 平蕊钩突切除联合部分榷体切除;E:单侧单节段平面双侧钩突切除。标 本重复应用。手术均取颈椎左侧按A—E的顺序进行。单侧单节段钩突切 除及联合椎体部分切除实验取C5,6运动节段,单侧三节段实验取c¨三个 运动节段,双侧钩突切除取C415运动节段。钩突以高速电钻磨除。联合椎 体切除是在单间隙钩突切除的基础上,将磨钻倾向对侧,斜行切除相邻 椎体后部上下缘。在标本上固定标志后,通过加载盘对标本施加2.ON.m 的纯力偶矩。以摄像头摄取标本在零载荷及最大载荷下的运动范围,将 图像录入计算机,通过计算机处理程序分析与载荷相同方向的ROM,比 较各种手术状态与正常状态ROM改变,分析各种手术状态对颈椎稳定性 的影响。 7.6例离体颈椎标本,分别在c:和C,以螺钉将标本固定在板上,以 防止移动。切除颈长肌内缘约5~8mm,显露颈椎钩突,以2mm和5m蚰钻 头按C7,423的顺序磨除钩突,4例在肉眼观察下完成,2例在显微镜下完成。 C5钩突切除后,将电钻向内倾斜,磨除相邻椎体的上下缘,切除部分椎 间盘组织。而后,将标本反转固定,切除颈椎椎板,观察神经根及脊髓 的减压情况。4具完整人体标本平卧于解剖台上。将头保持在中立位,采 用胸锬乳突肌前缘斜形切口抵颈椎,显露颈长肌,由该肌内缘行骨膜下 分离约5~8mm,暴露全部钩突,在钩突外缘分离钩突外骨膜。完成显露 后,导入电钻,依次磨除同侧c7~c3钩突。观察钩突磨除后神经根在孔内 的位置,记录邻近结构的损伤情况。 对l例脊髓型合并根型颈椎病患者,采用颈椎前路显微椎间孔减压术 切除右侧&钩突,显微镜下操作过程用与显微镜连接的录像系统予以记 录。术后1周、3mo复查并摄取x线片,观察患者临床症状的改善情况和 颈椎的稳定性。 结果 1.颈椎钩突前脚起点至颈长肌内缘的距离在H.76±1.3们ram~(5.71 离最小,为(1,62±0.62Ⅺnm。 2.不同平面颈椎前下缘至下终板最高点的垂直距离以C5最大,C7 最小,平均(2.98±0.89)mm。 3.椎动脉进入横突孔的平面椎动脉由C5进入横突孔4侧,由c4进 入2侧,由c。进入2侧,其余均由c6进入横突孔。横突孔横径及矢径 渐变小,且右侧小于左侧。在颈前路显微椎问孔

文档评论(0)

whl005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