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c薄膜低压化学气相外延生长及其微结构特性研究.pdf

sic薄膜低压化学气相外延生长及其微结构特性研究.pdf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sic薄膜低压化学气相外延生长及其微结构特性研究

摘要 SiC作为目前最热门的半导体材料之一,因其具有宽禁带、高击穿电场、高 载流子饱和漂移速率和高热导率等许多优点,在微电子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前 景。本论文主要研究了在Si衬底、蓝宝石衬底和SiC衬底上外延生长SiC薄膜 的工艺技术和生长条件对SiC薄膜结晶质量的影响,取得了有意义的结果,其内 容有助于加深对SiC薄膜外延生长过程的理解。 第一章综述了SiC材料的基本性质以及SiC材料和器件的研究进展。包括 SiC的结构性质、物理化学性质、SiC块材单晶的发展历史和制备方法、SiC器 件工艺和典型的SiC器件。最后还介绍了制备SiC薄膜的主要方法,如升华法、 脉冲激光沉积、分子束外延和化学气相沉积等,指出化学气相沉积法是制备SiC 薄膜最成功的方法。 第二章介绍了我们设计和研制的国内第一台最高温度可达1600。C的低压 (H2),根据复相反应模型建立了SiC薄膜生长的气相反应和表面反应的两步机制, 分析了SiC薄膜生长的物理化学过程。 第三章中我们研究了不同取向的单晶si衬底上外延SiC薄膜。对Si(111)衬 oC.1350 底,发现随着生长温度(1150 oc)的提高,外延层的结晶质量改善。由样 oC一1270 品的SEM截面图可知在生长温度从1150 oC时,SiC薄膜的厚度由96 nin增加到134nln。继续升温到1350oC,SiC薄膜的厚度急剧降低到60nin。由 样品的SEM表面形貌图可推测在生长温度低于1350oC时,SiC薄膜以三维岛状 oC时,SiC 方式生长,岛状粒子随生长温度的提高而变大。当生长温度为1350 薄膜的表面光滑度变好,质量明显提高。说明在此温度下三维岛状粒子发生扩散 和互联,SiC薄膜的生长方式从三维变为二维。将SIC(111)摇摆曲线半高宽为20 的薄膜进行微结构表征,表明存在禁忌衍射和超晶格条纹。禁忌衍射及超晶格的 出现可能与薄膜中堆垛层错或孪晶的倒易点沿着【111]方向被拉长并容易和埃瓦 尔德球相交有关。对Si(100)衬底,发现SIC(200)面的摇摆曲线半高宽的数值随 着碳化温度的升高而降低,意味着SiC薄膜的结晶质量随着碳化温度的升高而增 加。通过拉曼散射峰位的移动来分析SiC薄膜中的应力,发现随着碳化温度的增 加,SiC薄膜中的张应力变小。随着碳化温度的提高,si衬底表面的si原子活 性增强,Si衬底与SiC薄膜界面处的jL洞形成几率增大,这些孔洞可以缓解薄膜 宽仅为O.70。对该薄膜进行微结构表征,透射屯子束沿着立方SiC薄膜的[11l】 入射。以六重对称性显示的六个斑点表示立方碳化硅的{220}晶面族。从相应的 高分辨像中可看出晶格条纹间距为0.154 nul,对应立方碳化硅的{220}晶面间距。 第四章探讨了C面蓝宝石衬底上SiC薄膜的外延。在没有AIN缓冲层的情 况下,通过对反应条件的控制,获得了6H.SiC和3C—SiC薄膜,它们的XRD摇 摆曲线半高宽分别为O.60和1.10。在低的SiH4流速和高的反应温度下,反应物 原子具有高的迁移率,宝石衬底表面ABCACB(6H—SiC)的堆垛次序易于形成。相 且SiC相图的理论预言,获得6H—SiC的生长温度要比3C.SiC高,也和我们的实 验结果相吻合。6H.SiC薄膜与3C.SiC薄膜的平均晶粒尺寸约150.200nm,它们 IllYl和8 的表面1TrlS粗糙度分别约2 n12q,可知6H—SiC薄膜比3C.SiC薄膜平坦, 这从SEM表面形貌图中也可看出。6H—SiC的XPS谱分析表明,位于100.3eV的 eV的Cls峰对应SiC中C元素 Si2p3/2对应SiC中Si元素的束缚能,位于282.6 的束缚能,表明在宝石衬底表面形成了SiC薄膜。 谱表明薄膜属于立方结构(3C—SiC)。研究了不同生长条件对薄膜厚度的影响。随 着硅烷流量的增加,碳化硅薄膜的厚度先增加后降低,表明发生了si.H化物气 相成核,形成的si团簇被载气带走,硅烷的利用率降低。仅改变丙烷流量,碳 化硅薄膜的厚度基本不变。

文档评论(0)

leirenzhanshi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