锂离子电池性能铁氧化合物及其复合材料研究.pdf

锂离子电池性能铁氧化合物及其复合材料研究.pdf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锂离子电池性能铁氧化合物及其复合材料研究

摘 要 化学电源作为一种清洁、高效的储能/供能装置,是综合缓解能源、资源和 环境问题的一种重要技术途径,在新能源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而开发具有更高 能量密度和功率密度的高性能锂离子电池是已成为当今化学电源的研究热点。基 于转化反应机理的过渡金属氧化物由于具有更高的理论容量和比功率,适宜的充 放电平台,因此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 mAh Fe203具有较高的理论比容量(1006 g-1)且环保无污染,原料廉价易 得,制备工艺简单,为新型高容量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研究热点之一。本文主 要采用水热法和沉淀法制备不同形貌结构的Fe203材料和Fe203/CNTs复合材料, 以减小首圈不可逆容量损失,提高循环稳定性及倍率性能,从而满足高性能锂离 子电池负极材料的要求。主要内容如下: 1.通过改变水热合成中的铁盐种类、浓度等条件合成粒度为500nm.5岬 及不同形貌结构的铁氧化合物材料,主要讨论及形貌结构对其电化学性 能的影响。其中,500nin左右的立方体Fe203材料具有较为稳定的循环 mAh 性能,0.1C充放电循环100圈后容量仍保持589.7g-1,容量保持率 为74.4%;5岬左右的树叶状Fe203材料首圈不可逆容量损失较少,首 圈库仑效率高达78.7%。而21ml左右的海胆状FeOOH容量衰减急剧, mAh 循环20圈以后已低于100g-‘,并不适合做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 2.采用不同铁盐进行水热反应制备粒度为10.100nm及不同形貌的Fe203 材料。讨论了纳米材料尺度及形貌结构对其电化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 明,纳米Fe203材料的粒径及形貌结构对电化学性能有明显影响。其中 纳米棒状Fe203材料更利于锂离子的传输,具有较高的容量及较好的循 mAh 环稳定性,0.2C充放电首圈可逆容量为1397.7g-1,循环100圈后 mAh 容量仍可达到1690.5g-l。30nm左右的纳米颗粒Fe203材料,具有 mAh 较高的反应活性,O.2C循环中首圈可逆容量高达1567.9 g-1,但其 在循环过程中稳定性较差,容量衰减明显。 3.利用柠檬酸铁水热可以合成具有丰富空隙结构的纳米晶氧化铁材料,通 过调控柠檬酸铁的浓度制备粒径约5nm左右的纳米晶氧化铁材料。因其 较小的晶体颗粒,及整体材料中丰富的空隙结构,使其不仅有较高的可 逆容量及稳定的循环性能,而且具有极为优异的倍率性能。在0.1C倍 mAh 率充放电时,其首圈可逆容量高达1129.8g~,经过50圈循环后, 容量无明显衰减,仍可达到~1000mAh g~。当电流密度增大到10C时, mAh 仍能稳定保持210 g-1的容量。研究还发现纳米晶Fe203材料经 300℃煅烧处理,可以有效减少材料的首圈不可逆容量损失。 4. 采用水热法和沉淀法制备不同复合形式的Fe203/CNTs复合材料,其性 能与复合方式相关。无论是分散型复合材料或是包覆型复合材料,均有 效提高了Fe203材料的循环性能。此外,包覆型复合材料在较大电流F 充放电的循环稳定性及倍率性能均优于分散型复合材料。特别对于包覆 型纳米晶Fe2

文档评论(0)

qiaochen171117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