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被系统程序自动判定探测到侵权嫌疑,本站暂时做下架处理。
- 2、如果您确认为侵权,可联系本站左侧在线QQ客服请求删除。我们会保证在24小时内做出处理,应急电话:400-050-0827。
- 3、此文档由网友上传,因疑似侵权的原因,本站不提供该文档下载,只提供部分内容试读。如果您是出版社/作者,看到后可认领文档,您也可以联系本站进行批量认领。
查看更多
·专题论文·
从清代汉宋关系看今文经学的兴起
罗检秋
内容提要乾嘉汉学鼎盛之时,汉宋对峙更加凸显,但因寻求义理的内
在需要,其中又滋长着调融宋学的潜流。汉、宋之学陷入困境,士人乃日益从
今文经发掘“微言大义”,从而落实由考据以求义理的主旨。今文经学因之兴
起,并在晚清经世致用及汉学义理化趋向中发展起来。
关键词汉宋调融今文经学常州学派义理
一、引 言
由于士人治学方法及重心不同,汉学和宋学成为儒学两大范
式。至清代,经学大盛,学者注重师法,汉、宋分野更加凸显,汉、宋
关系也成为认识清学嬗变的窗口。清末以来,一些论著从不同角
度涉及清代汉宋关系问题①,但它对学术格局的影响仍待进一步
①近年这方面较有影响的论文如龚书铎的晚清儒学论略》(收入《近代中国与文化抉
择》,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论述了道咸以后汉宋兼采、汉宋调和的趋向;
jnch’ing
艾尔曼(BEmj跚inA.Elman)“Cfitid锄aSPKk;。phy:C抽cept_砌(托nge
Reseal-ch”一文[(台北)《清华学报》第17卷1、2期合刊,1985年,
功nag眵E、,id廿1tial
第165一198页]讨论了乾嘉考据学与宋明理学的关系。
· 1 ·
万方数据
《近代史研究》2004年第1期
讨论。
清末经学家皮锡瑞说:“国朝经学凡三变。国初,汉学方萌芽,
皆以宋学为根柢,不分门户,各取所长,是为汉宋兼采之学。乾隆
以后,许、郑之学大明,治宋学者已鲜。说经皆主实证,不空谈义
理,是为专门汉学。嘉、道以后……学者不特知汉、宋之别,且皆知
今、古之分。”①嘉道以后今文经学的复兴是清代学术的重要转
变,自然是晚清以来文人学士的重要议题。晚清名士李慈铭读了
魏源的《古微堂外集》后,感慨“自道光以来,经学之书充栋,诸儒考
订之密,无以复加。于是一二心思才智之士,苦其繁富,又自知必
不能过之,乃创为西汉之说。”②李慈铭好讥弹人物,于经学一贯
尊古抑今,此类言论当然不足为据。其后,章太炎、皮锡瑞等人对
此也有评论。梁启超则认为:道咸以后清学的分裂,“有发于本学
派之自身者,有由环境之变化所促成者”。前者指清学本身尊古善
疑的取向,因学者“既尊古矣,则有更古焉者在所当尊;既善疑矣,
则当时诸人所共信者吾曷为不可疑之?”于是由东汉古文经溯至西
汉今文经、乃至先秦诸子。而所谓“由环境之变化所促成者”,则指
道咸以后的经世致用思潮。③但乾嘉汉学盛炽之际,经世取向对
士人影响尚不明显。故周予同进而指出,庄存与、刘逢禄为代表的
前期今文学乃“发于学派自身”,龚自珍、魏源、康有为等后期今文
学则“由环境之变化所促成”。④这种区分不无道理。不过,所谓
“前期今文学”和“后期今文学”均非单一因素促成,惟诸因素重要
①皮锡瑞:《经学历史》,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341页。
②徐珂:《清稗类钞》第8册,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3825页。
③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饮冰室合集》专集之三十四,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51
页。
④周予同:五十年来中国之新史学》,朱维铮编:《周予同经学史论著选集》(增订本),
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519页。
·2·
万方数据
从清代汉宋关系看今文经学的兴起
性不l司。
清末以来,研究者多从经世思潮考察今文经学的兴起,而对乾
嘉之际常州学者转治今文经学的原因缺少分析。近年有论者提
出,应从庄存与政治上受和坤排挤事件分析今文经学的起源。①
一些学者则持异议,认为今文经学起因于庄存与、和坤的政治斗争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