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9习题课1.docVIP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专题9习题课1

习题课1 鉴赏诗歌形象、语言分类练习 题组一 形象类 1.阅读下面这首明诗,然后回答问题。 上 太 行① 于 谦 西风落日草斑斑,云薄秋空鸟独还。 两鬓霜华千里客,马蹄又上太行山。 【注】 ①此诗作于作者巡抚山西、视察太行山时。 结合全诗,分析“千里客”的形象。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西风劲草,落日暮云,高天飞鸟,何等苍茫、壮阔;大自然的壮阔正衬托出诗人的胸襟。塑造了一位虽年事渐高,仍不倦为国事四处奔忙,矢志报国的志士形象,一位忧国忘家的政治家形象。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题目。 阮 郎 归 俞紫芝 钓鱼船上谢三郎。双鬓已苍苍。蓑衣未必清贵,不肯换金章①。 汀草畔,浦花旁。静鸣榔②。自来好个,渔父家风,一片潇湘③。 【注】 ①金章:此处指高官的服装。②鸣榔:即鸣桹,犹扣舷而歌。③潇湘:清深的湘水。 词中的“谢三郎”是一个怎样的人物?请简要概括。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谢三郎是一个隐士形象。他白发苍苍,蓑衣垂钓;气节清高,不愿出仕;寄情潇湘碧水,自得其乐,闲适自在。 3.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瀑  布 李 忱 千岩万壑不辞劳,远看方知出处高。 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 简要分析诗中塑造的“瀑布”这一艺术形象。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涓涓细流不辞辛劳,汇集成一落千丈、雄伟壮观的瀑布,而后又谢绝溪涧的挽留,继续向前,流向大海,决心化作汹涌澎湃的波涛。这“瀑布”乃是胸怀大志、不惧艰难、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志士的化身。 解析 本题考查对诗歌事物形象的鉴赏能力。鉴赏“瀑布”这一形象要抓住诗歌中对其特征进行描写的诗句如“不辞劳”“出处高”写细流不辞劳苦,汇集在高处,形成瀑布;“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写瀑布谢绝溪涧挽留,决心继续向前,流入大海,化作汹涌波涛。可见这波涛是不畏艰难,志在高远的勇士。 4.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点 绛 唇 王禹【注】 雨恨云愁,江南依旧称佳丽。水村渔市,一缕孤烟细。  天际征鸿,遥认行如缀。平生事,此时凝睇,谁会凭栏意! 【注】 王禹偁:宋时巨野人。晚年贬于黄州,世称王黄州。真宗时,奉诏入京,以直书史事,再贬出京,知黄州,徙蕲州。 词中“水村渔市,一缕孤烟细。天际征鸿,遥认行如缀”展现了怎样的画面?请用生动的语言加以描绘。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村落和渔市点缀在湖边水畔,一缕细细的炊烟,从村落上空袅袅升起。远远的水天相连处,一行大雁,首尾相连,款款而飞。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鉴赏古代诗歌中的景物形象的能力。考生在解答此类题目时,要认真分析诗歌中的语句,找出富有意蕴的意象,然后把各个意象联系在一起,形成画面并表述出来。本题要求考生用生动的语言描绘诗歌所营造的画面。考生在解题时,要先找出意象“水村”“渔市”“孤烟”“征鸿”,然后用生动的语言将它们连缀起来。另外,考生要注意,在连缀意象时,要结合整首诗歌所蕴涵的情感。 5.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 扬州逢李十二衍 (明)袁 凯 与子相逢俱少年,东吴城郭酒如川。 如今白发知多少,风雨扬州共被眠。 (1)这首诗歌描写了两幅怎样的画面?请简要概括。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东吴城郭酒如

文档评论(0)

wh90404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