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国印章艺术史》书中一些词的探讨.docVIP

关于《中国印章艺术史》书中一些词的探讨.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关于《中国印章艺术史》书中一些词的探讨.doc

关于《中国印章艺术史》书中几点疑点的探讨 注:1、本文所引《中国印章艺术史》书中文段的出处,均来自西泠印社出版社2005年第一版2007年7月第二次印刷的版本。 2、本文所引《辞海》,为1979年缩印本,上海辞书出版社1980年第一版,1983年第二次印刷;所引《中华大字典》为缩印本全二册,中华书局出版,1978年10月第1版,1985年1月第4次印刷。 3、文中凡括弧中楷体斜体字,均为乐石作注。 王洪真(乐石) 2013年4月11日星期四 西泠印社执行社长、国美教授刘江老先生巨著《中国印章艺术史》的出版,算是我国篆刻领域的一件大事。该书为篆刻将来作为一门独立学科被人们所接受提供了清晰而有确凿证据的脉络。《中国印章艺术史》一书出版以后,反响也颇大。国家新闻出版总署2006年举行的首届“三个一百”原创出版工程当中,该书得以收录其中。而“三个一百”所收原创图书,都是在我国出版界有广泛影响力、公信力和权威性的书籍。(《新闻出版总署关于组织出版“三个一百”原创图书的通知》,2006年8月23日。) 然后,老先生年长我67岁(小子93年的),老人家搞篆刻时,即使是家父亦未来到世界,老先生确实是爷爷辈的人物。而晚辈在此,并无其他意思,单纯地从纯学术方面的诚心和老先生探讨,以期《中国印章艺术史》一书更加完美。因为,小子在拜读老先生大作时发现了几处仍然有待探讨的地方。有的或许是文字编辑时的问题,如83页,秦代官印部分,在提陈介祺的《封泥考略》时,误将陈介祺的“祺”字作围棋的“棋”,而在后面行文则又使用了正确的字。但一些却感觉是老先生特地作那样讲的。未见老先生说明,不得其解,故,小子想就其中的几点进行探讨。 晚辈预计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1是一个小失误,“顺陵园丞”印的解说;2是几个字,印绶的“绶”字、“賚”字、“淮阳王(玉)玺”、“广陵王(玉)玺”中的“王(玉)”字和“文帝信(行)玺中的“信(行)”字;3是有两枚章,“文帝行玺”和“司禾府印”;4是两个地名,卢(芦)沟(构)桥和四川万县(重庆万州)。 先来看“顺陵园丞”印词条。书本见第107页东汉中期官印第一个。文上说:“《后汉孝和帝纪》‘元兴元年(公元105年)冬,帝崩。延平元年(公元106年)三月葬于慎陵。’章怀注:俗本作陵者误。刘攽注:《案皇后纪》‘和熹皇后合葬顺陵’。此两处可合证,慎乃误也。”这里书本上章怀处应该是漏掉了一个“慎”字或是“顺”字。首先从前后文来看,应当是漏掉了“慎”字,如此,则第一处则当是“三月葬于顺陵”而非“慎陵”。然经查《后汉书》(中华书局简体字本前四史,2005年第一版),卷四孝和孝殇帝纪第四记载说:“三月甲申,葬孝和皇帝于慎陵,尊庙曰穆宗。”本条下章怀太子作注说:“在洛阳东南三十里,俗本作“顺”者,误(见于第133页)。卷十上皇后纪第十上说:“三月崩,在位二十年,年四十一。合葬顺陵。(见第285页)”由此知,漏掉的字是“顺”字,故而老先生所称“此两处可可证”,当是《后汉书》和发掘的这枚印的印文相互合证。证得《后汉书》孝和孝殇帝纪处当是葬于顺陵,而俗本作“慎”。反观本文,则书中少一个“顺”字。 其次,文字。除“祺”字外,第三章秦代部分第二节关于官员印秩的那个表格(85页)中,频见一个“缓”字。疑此处当作“绶”字。首先,“金印紫缓”、“银印青缓”、“铜印黑缓”、“铜印黄缓”的说法此前从未听说,而均作“绶”字。其次,经查《中华大字典》(缩印本全二册,中华书局出版,1978年第一版,1085年北京第4次印刷),结果如下。缓,户管切音浣古缓切音欵,旱韵。火远切音咺,阮韵。其义项如下:1,*省字;(此字电脑不能输出,左右结构,左边为上下结构,上部如“傘”字,但顶上只有一撇,下边也没横,下部为“糸”,即“素”的本字,右部为“爰”字。共计二十五画,《中华大字典》见于未集“糸”部四百九十五页,十九画至二十三画处,缩印本为2099页。)2,遲也;3,柔也;4,舒也;5,放縦也;6,寛也;7,和也;8,後也;9,不收也。(2065页,未集糸部九画,四百六十一页。) “绶”字条下说:“是酉切音受有韻,承呪切音授宥韻。一、韍維也。見《説文》[段注] 韍維,謂所以維韍者;二、繸也。《爾雅釋器》繸綬也。[注] 卽佩玉之組,所以連繫瑞玉者。因通謂之繸也。[按段玉裁云:古者韍佩皆系于革帶,佩玉之系謂之璲。俗字為繸。又謂之綬,韍之系亦謂之綬。韍佩與革帶之間,有聯而受之者也。];三、受也。《急救篇注》綬者受也。所以承受環印也,亦謂之璲;四、采組也。《後漢輿服志》五伯迭興,戰兵不息,於是解去韍佩,畱其係璲以為章表。韍佩卽廢,秦乃以采組連結於璲。光明章表,轉相結受。故謂之綬。漢承不改;五、帷繫也。《周禮幕人》掌帷幕幄帟綬之事。[注]綬,組綬。所以繫帷也;六、紱也。《小雅廣服》

文档评论(0)

xx8860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