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303-358内科.伤寒].清政府组织编写.文字版(ED2016.COM)》.pdfVIP

《[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303-358内科.伤寒].清政府组织编写.文字版(ED2016.COM)》.pdf

  1. 1、本文档被系统程序自动判定探测到侵权嫌疑,本站暂时做下架处理。
  2. 2、如果您确认为侵权,可联系本站左侧在线QQ客服请求删除。我们会保证在24小时内做出处理,应急电话:400-050-0827。
  3. 3、此文档由网友上传,因疑似侵权的原因,本站不提供该文档下载,只提供部分内容试读。如果您是出版社/作者,看到后可认领文档,您也可以联系本站进行批量认领。
查看更多
《[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303-358内科.伤寒].清政府组织编写.文字版(ED2016.COM)》.pdf

/中医中药论坛 *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卷三百三 虚劳门 黄帝素问 上古天真论 今时之人,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 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 【 注 酒能伤脾,脾气伤则不能宣五谷味而生气伤,醉以入房则伤精矣,故半百而衰也。】 阴阳应象大论 味伤形,气伤精,寒伤形,热伤气,气伤痛,形伤肿。 【 注 饮食之气味太过,反能伤其精形。阴寒甚故伤形,阳热盛故伤气,气无形故痛,阴有 形故肿。】 喜怒伤气,寒暑伤形。暴怒伤阴,暴喜伤阳。 【 注 情由内发,故伤气,邪由外入,故伤形。喜属阳而怒属阴,故卒暴则伤其阴阳也。】 年四十而阴气自半也,起居衰矣。 【 注 男子以八为期,至四十而居半,肾阴渐虚,故起居自倦。】 脉要精微论 言而微,终日乃复言者,此夺气也。 【 注 气虚而不接续也。】 玉机真脏论 大骨枯槁,大肉陷下,胷中气满,喘息不便,其气动形,期六月死。真脏脉见,乃予之期日。 【 注 此心病传肺也。】 大骨枯槁,大肉陷下,胷中气满,喘息不便,内痛引肩项,期一月死。真脏见,乃予之期日。 【 注 此肝病至肺而死也。】 大骨枯槁,大肉陷下,胷中气满,喘息不便,内痛引肩项,身热,脱肉破(月囷)。真脏见,十 日之内死。 【 注 此肺病至心而死也。】 大骨枯槁,大肉陷下,肩髓内消,动作益衰,真脏来见,期一岁死。见其真脏,乃予之期日。 【 注 此脾病而终一岁也。】 大骨枯槁,大肉陷下,胷中气满,腹内痛,心中不便,肩项身热,破(月囷)脱肉,目眶陷,真 脏见,目不见人,立死。其见人者,至其所不胜之时则死。 【 注 此肾病而死于脾也。】 五虚死。脉细,皮寒,气少,泄利前后,饮食不入,此谓五虚。浆粥入胃,泄注止,则虚者活。 【 注 脉细,心气虚;皮寒,肺气虚;气少,肝气虚;泄利前后,肾气虚;饮食不入,脾气 虚,故死。若浆粥入胃,泄注止,胃气复也,故生。】 经脉别论 勇者气行则已,怯者则着而为病也。 【 注 勇者逆气已过,正气复顺,怯者则留着为病。】 宣明五气篇 五劳所伤,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是谓五劳所伤。 【 注 此五劳而伤五脏所主之血气筋骨也。】 通评虚实论 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 【 注 邪气乃风寒暑湿,精气乃荣卫之气也。】 评热病论 邪之所凑,其气必虚。阴虚者,阳必凑之。 逆调论 荣气虚则不仁,卫气虚则不用,荣卫俱虚则不仁且不用,肉如故也。人身与志不相有者死。 【 注 荣卫不和则两者皆虚,不仁且不用而肉苛如故者,不和而致虚也。】 奇病论 有癃者一日数十溲,太阴脉细如发者,此不足也。 【 注 地气不能上升而为下泄,此太阴之不足也。】 脉解篇 内夺而厥,则为瘖俳,此肾虚矣。 【 注 阳盛于外,内夺其所藏之气,则肾虚也。】 刺志论 气实形实,气虚形虚,此其常也,反此者病。谷盛气盛,谷虚气虚,此其常也,反此者病。脉 实血实,脉虚血虚,此其常也,反此者病。气虚身热,此谓反也;谷入多而气少,此谓反也; 谷不入而气多,此谓反也;脉盛血少,此谓反也;脉少血多,此谓反也。 【 注 如形气谷气之相反,血脉虚实之变常,皆缘志意不和,以致邪气从之。】 夫实者气入也,虚者气出也,气实者热也,气虚者寒也。 【 注 虚者须其实,气入则实矣;实者须其虚,气出则虚矣。此言气之开阖也。】 调经论 心藏神,神有余则笑不休,神不足则悲。 【 注 心在志为喜,在声为笑,故有余则笑不休,不足则金气反胜而为悲。】 肺藏气气有余则喘欬上气,不足则息利少气。 【 注 肺主气而司呼吸,故有余则喘欬上逆,不足则呼吸不利而少气也。】 肝藏血,血有余则怒,不足则恐。 【 注 肝志怒,肾志恐,故血有余则肝气盛而主怒,不足则母气衰而并于脾,故恐。】 脾藏肉,形有余则腹胀泾溲不利,不足则四肢不用。 【 注 腹乃脾土之郛郭,故有余则胀,土气实则制水不流。脾主四肢,故虚则不用。】 肾藏志,志有余则腹胀飱泄,不足则厥。 【 注 肾者胃之关,关门不利,则聚水而为腹胀飱泄。肾为生气之原,故不足则厥逆也。】 气之所并为血虚,血之所并为气虚。 【 注 气并则无血,血并则无气也。】 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故气并则无血,血并则无气。今血与气相失,故为虚焉。 【 注 如血并于阴,则阴寒盛,而血中之气亦无。气并于阳,则阳热盛,而气分之血亦消。 血与气相失而不能相和,故皆为虚焉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ucut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