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刘徽数学成就
对于方程组的性质,刘徽总结出如下诸条:“令每行为率”,即方程各项成比例地扩大或缩小,不改变方程组的解; “每一行中,虽复赤黑异算,无伤”,即方程各项同时变号,不改变方程组的解; “举率以相减,不害余数之课也,即两方程对应项相减,不改变方程组的解. 很明显,刘徽对于线性方程组的初等变换,已经基本掌握了. 不过,他没有考虑交换两个方程的位置,因为不进行这种变换亦可顺利求出方程组的解,而且调换算筹的位置是不方便的. 例如,刘徽的割圆术便建立在极限理论的基础上.他说:“割之弥细,所失弥少,割之又割,以至于不可割,则与圆合体而无所失矣.”就是说当圆内接正多边形的边数无限增加时,正多边形面积的极限便是圆的面积.他还把割圆术用于求弓形面积.如图4.19,刘徽在弓形内作以a1为底,h1为高的等腰三角形,求出其面积,再以此三角形的两腰为底作小弓形的内接等腰三角形,每个小三角形的面积为,如此类推,刘徽把这些等腰三角形面积之和的极限定义为弓形面积.显然,用此方法可使弓形面积达到任何需要的精确度. 刘徽在研究开方不尽的问题时,认为求出的位数越多,就越接近真值,但永远不会达到真值,只能根据需耍,求到“虽有所弃之数,不足言之也”的程度.刘徽正是在这种极限观念的基础上创立十进分数的.他在征明有关体积的定理(如阳马定理)时也用到极限,并深刻地指出,极限问题“谓以情推,不用筹算”,就是说研究极限靠思维和推理而不靠具体计算. 刘徽的数学成就 刘徽是三国时代魏国人,籍贯山东,生卒年不详,约死于西晋初年.刘徽出身平民,终生未仕,被称为“布衣”数学家. 刘徽在童年时代学习数学时,是以《九章算术》为主要读本的,成年后又对该书深入研究,于公元263年左右写成《九章算术注》,刘徽自序说:“徽幼习《九章》,长再详览. “观阴阳之割裂,总算术之根源.探赜之暇,遂悟其意,是以敢竭顽鲁,采其所见,为之作注.”刘徽在研究《九章算术》的基础上,对书中的重要结论一一证明,对其错误予以纠正,方法予以改进,并提出一些卓越的新理论、新思想.《九章算术注》是刘徽留给后世的十分珍贵的数学遗产,是中国传统数学理论研究的奠基之作. 刘徽还著有《重差》一卷,专讲测量问题.他本来把《重差》作为《九章算术注》的第十卷,唐代初年改为单行本,并将书名改作《海岛算经》,流传至今. 从刘徽著作来看,他学风严谨,实事求是,而且富于批判精神,敢于创新,理论研究相当深入,堪称数学史上的一代楷模. 二、《九章算术注》 1.算术 (1)十进分数在刘徽之前,计算中遇到奇零小数时,就用带分数表示,或者四舍五入.刘徽首创十进分数,用以表示无理根的近似值.这种计数与现代 刘徽用忽来表示,但a后各位就不必再命名了,刘徽称它们为“微数”,说:“微数无名者以为分子,其一退以十为母,其再退以百为母.退之弥下,其分弥细.”这种方法,与我们现在开平方求无理根的十进小数近似值的方法一致,即 其中a1,a2,…,an是0至9之间的一位整数. 1.算术 (2)齐同术 《九章算术》中虽有分数通分的方法,但没有形成完整理论,刘徽提出齐同术,使这一理论趋于完善.他说:“凡母互乘子谓之齐,群母相乘谓之同.”又进一步提出通分后数值不变的理论依据,即“一乘一除,适足相消,故所分犹存“法实俱长,意亦等也”. 前句话的意思是,一个分数用同一个(非零)数一乘一除,其值不变;后句话的意思是,分数的分子、分母扩大同一倍数,分数值不变.刘徽指出,“同”即一组分数的公分母,“齐”是由“同”而来的,是为了使每个分数值不变. 2.代数 (1)对正负数的认识《九章算术》成书后,正负数的运算越来越广泛,但究竟应该如何认识正负数,却很少有人论及. 刘徽在《九章算术注》中首次给出正负数的明确定义:“今两算得失相反,要令正负以名之.”就是说以正负数表示得失相反的量. 他还进一步阐述正负的意义:“言负者未必负于少,言正者未必正于多.”即负数绝对值未必少,正数绝对值未必大. 另外,他又提出筹算中表示正负数的两种方法:一种是用红筹表正数,黑筹表负数;再一种是以算筹摆法的正、斜来区别正、负数.这两种方法,对后世数学都有深远影响. 2.代数 (2)对线性方程组解法的改进 《九章算术》中用直除法解线性方程组,比较麻烦.刘徽在方程章的注释中,对直除法加以改进,创立了互乘相消法.例如方程组 刘徽是这样解的: (1)×2,(2)×5,得 (4)-(3),得 21y=20(下略). 显然,这种方法与现代加减消元法一致,不过那时用的是筹算.刘徽认为,这种方法可以推广到多元,“以小推大,虽四、五行不异也.”他还进一步指出,“相消”时要看两方程首项系数的同异,同则相减,异则相加.刘徽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