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地质作用2
1.3 地质作用 地质作用:由地球自然动力使地壳、岩石圈、地球的物质组成、内部构造和地表形态发生变化的各种自然作用。 地质作用一方面不停息地破坏着地壳中已有的矿物、岩石、地质构造和地表形态,另一方面又不断地形成新的矿物、岩石、地质构造和地表形态。各种地质作用既有破坏性,又有建设性,在破坏中进行新的建设,在建设中又同时遭到破坏。 根据地质作用所进行的场所及能量来源的不同,地质作用可分为内力地质作用和外力地质作用。 1.3.1内动力地质作用 内力地质作用发生在岩石圈,能量来自于地球本身(地球旋转、重力、放射性元素蜕变、地热等)。 内力地质作用按其活动方式,可划分为: 构造运动 地震作用 岩浆作用 变质作用 一、内力地质作用——构造运动 构造运动概述 (一)概念:指由内动力引起岩石圈的岩石变形、变位的机械运动。又称为地壳运动。 (二)根据构造运动发生时期划分为:古构造运动:古近纪( 23.3Ma)之前的构造运动 新构造运动(neotectonics):古近纪(晚第三纪)以来的构造运动叫新构造运动。现代构造运动(recent tectonics) :人类历史时期以来所发生的构造运动称现代构造运动 一、内力地质作用——构造运动 构造运动的基本特征 (一)构造运动具有方向性 一、内力地质作用——构造运动 1.升降运动 升降运动常表现地壳大规模的隆升和下降,并引起地势高低的变化和海陆变迁,上升可成陆,下降可成海,又称造陆运动。 升降运动证据 意大利那不勒斯湾海边的古罗马庙宇前的三根大理石柱,每根柱子高12m,它们保留有同样的地质遗迹: 一、内力地质作用——构造运动 升降运动特点 升降运动易于识别,但升降运动比水平运动缓慢。 在同一地区的不同时间内,上升运动和下降运动常常交替进行。另外,升降运动总是此起彼落。 在大陆内部,升降运动可以通过大地水准测量来发现。在海边可以利用各种标志来验证。 一、内力地质作用——构造运动 2、水平运动 水平运动表现为岩石圈的挤压或扩张、剪切。因而引起强烈的褶皱、断层,形成巨大的褶皱山系,巨大的地堑、沟谷等。又称造山运动 一、内力地质作用——构造运动 水平运动的特点 水平运动难于观察,常用三角测量网来查明。 我国东部的郯城—庐江断裂,据地质标志估计,断层的东西两侧平错了740km(?)。 现代水平运动的典型例子——美国西部的圣安德列斯断层。 该断层形成于J,从那时至今一直运动。1882~1946年间做了4 次定量测量,发现西盘往NW方形就移动。平均1cm/年, 1906年旧金山发生大地震,也主要是由于断层错动引起的。 累计:水平错开达480km。 一、内力地质作用——构造运动 (二)构造运动的幅度 速度:?构造运动有快有慢,但多数是长期缓慢的运动,例如喜马拉雅山,在四千万年前还是一片汪洋,今日却成了世界屋脊。古近纪以来,每年平均上升0.05cm。从1862—1932年的70年间,平均每年上升1.82cm,近些年来上升速度还在增加。此外像大洋中脊,也以每年2—4cm的速度向两侧移动。 幅度:构造运动的幅度(指位移量),是随时间和地点而变化的。运动的幅度与运动的方向和速度有关。不论垂直运动还是水平运动,只要运动方向不变,时间愈长运动幅度愈大,同一时间内,速度愈快,运动幅度愈大。如喜马拉雅山。自开始上升以来,幅度已超过10000m。相反,像江汉平原地区,根据那里的上第三系和第四系沉积物厚度计算,却下降了1000m左右。 ?方向:如果构造运动在一定的时间间隔内,运动方向频繁变化,时而上升时而下降,或者作往复水平运动,那么地质历史记录反映运动幅度不大。一般来说构造运动的幅度大小,直接反映着一个地区地壳的活动性。 一、内力地质作用——构造运动 (三)构造运动的阶段性和差异性 1、地质历史:构造运动的相对平静期和剧烈时期交替(表现在运动的速度和幅度上)。 2、剧烈期:主要有加里东运动、海西运动、印支运动、燕山运动、喜玛拉雅运动等(影响范围较广、运动时期各地大致相当)。 二、内力地质作用——地震作用(earthquake ) (一)概述 地震:构造运动的综合表现形式之一,是岩石圈内积聚的能量骤然释放而引发的大地震颤。 二、内力地质作用——地震作用(earthquake ) 地震的术语 按震深可以分: 浅源地震(0-70km); 中源地震(70-300km); 深源地震(>300km)。 多数属于发生在岩石圈内的浅源地震。 破坏性大地震的震源深度多为10~20km,如唐山地震、玉树地震,13km左右。汶川地震33km. 二、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化工生产技术项目苯乙烯的生产.ppt VIP
- 九年级上册历史总复习知识点(可打印).pdf VIP
- 《红星照耀中国》第九章:同红军在一起(续)+带读课(课件)语文统编版2024八年级上册.pptx VIP
- 推拿治疗学不寐课件,十四五推拿治疗学课件.pptx VIP
- 《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测试题含参考答案.pdf VIP
- 酒吧劳动用工合同范本7篇.docx VIP
- 是否应该禁止使用塑料袋和塑料吸管?辩论赛 正方辩词一辩、二辩、三辩、四辩发言稿.docx VIP
- 21年浙江6月卷高考地理真题解析.pptx VIP
- 药店动态质量管理知识(一)答案-2025年执业药师继续教育.docx VIP
- 【中学】【育人故事】唤醒你的“耳朵”.docx VIP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