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金贞石——曾昭燏和曾绍杰姐弟》.pdfVIP

《吉金贞石——曾昭燏和曾绍杰姐弟》.pdf

  1.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吉金贞石——曾昭燏和曾绍杰姐弟》.pdf

第4期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 N0.4 2014年O8月 JournalofHunanUniversityofHumanities,ScienceandTechnology Aug.2014 吉口 金Z 贞 石一 一 曾昭熵和 曾绍杰姐弟 杨蝽 华 (广西机械设备进出口公司,广西 南宁530031) [摘 要]考古、博物馆学大家曾昭熵弘扬 中国传统金石文化,在青铜器研究上取得 了重要学术成 果 良好的家庭、族群环境,名师的指导 以及个人的勤奋,在她女性传奇一生 中起到了积极作用。她盛 年 自戕而殁,或是 以其死对残酷的极左思潮作最后的抗争。她的胞弟曾绍杰,醉心于金石篆刻艺术,系 抗战时期重庆印学团体 “巴社”成员,后去台湾,为振兴台岛印学作出了突出贡献。 [关键词]曾昭熵;曾绍杰;金石;考古;篆刻 [中图分类号]K825.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712(2014)04—0036—08 中国古代称 “金”者 ,乃泛指所有金属,而非特 指 “黄金”。人类文 明进化史上,自火的利用到金 属冶炼成功,是一极其漫长的过程 。而一旦使用 上金属,社会生产力极大提高,社会形态也发生急 剧变化,形成与之相适应的各种政治制度 ,以至后 人居然以金属来命名当时某种特质的社会形态, 所谓 “青铜时代”、“铁器时代”是也。 图 1 毛公 鼎 据地下考古挖掘发现,我国商代早期便出现 远超石器和青铜器 ,先 民们可用 以在坚硬的石头 高度发达 的青铜器文化。青铜被用来制作工具、 和山壁上凿字。在纸张未发明之前,天然或修凿 兵器、烹饪食器和礼器 。由于炼制不易,青铜器的 过的石头表面成为皇帝或官员记事、颂德、宣教及 拥有被视为财富和权利的象征,硕大的钟鼎簋簋 保存重要典籍的最佳载体。 《吕氏春秋》云:“故功 尊等为王室和诸侯所享有,并在庙堂和祭祀中供 绩铭乎金石。”东汉学者高诱注 日:“金,钟鼎也; 列,死后还随葬于陵墓之中。因祭祀乃祭神,供祖 石 ,丰碑也。”于是钟鼎碑刻之类 ,后人简而通称之 以祈求吉祥,又称吉礼,所列青铜礼器便 皆以 “吉 为 “金石”。 金”统而称之 。 “吉金”诸器工艺精湛,器形优美, 现存最早的刻石是春秋战国时秦 国歌颂 国君 纹饰华丽,尤 以在其上或铸或凿的铭文,形态拙 游猎之状、形似石鼓的 “猎碣”,上面文字俗称 “石 朴,保留了中国文字的早期形态,被后世称之 “钟 鼓文”。秦始皇平定天下后,巡游各地,每到一处, 鼎文”或 “金文”。青铜礼器在随后的历朝历代 ,皆 刻石颂扬统一的威德盛治。汉代 ,石刻更为盛行, 被奉为至宝。 颂扬帝王将相乃至地方官员功业德政 的功德碑 以 迨至先秦时期,铁器普遍使用,其坚固和锐利 及为纪念死者而立的墓碑 ,比比皆是。另有一些 [收稿 日期]2014—05—07. [作者简介]杨靖华 (1944一 ),男,江西都昌人,广西机械设备进 出口公司退休高级工程师,研究方向:篆刻艺术。 重要典籍标准本的石碑 ,如著名的东汉 《熹平石 经》便是我国最早的官定儒家经典。刻石立碑之 姐姐曾昭烯 (1909—1964),作为 l950—1960 风,历经唐宋元 明清历朝历代 ,或炽或微,迄今 年代中国考古界顶尖级的学者和博物馆学家,贯 犹存。 通中西学识。其行政组织才能及在我 国考古学上 的地位,多有同行学者赞誉。南京博物院为缅怀 这位执掌院务 l0余年的前任院长,在她百年诞辰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ghfa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