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苦荬菜根部化学成分的研究.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华苦荬菜根部化学成分研究 郭华强,吴盼昭,杨雪梅,张树军(齐齐哈尔大学化学化工学院,黑龙江 齐齐哈尔 161006) 摘要:目的 研究中华苦荬菜 (Ixeris chinensis (Thunb.) Nakai) 根部化学成分。方法 利用硅胶柱色谱和HPLC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进行结构鉴定。结果 得到14个愈创木烷型倍半萜内酯类化合物。结论?化合物、、、首次从中华苦荬菜中分离得到 关键词:;菊科;倍半萜; Chemical constituents isolated from the root of Ixeris chinensis (Thunb.) Nakai GUO Hua-qiang, WU Pan-zhao, YANG Xue-mei, ZHANG Shu-jun (College of Chemistry and Chemical Engineering, Qiqihar University, Qiqihar 161006,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chemical constituents of the root of Ixeris chinensis (Thunb.) Nakai. METHODS Chemical constituents were isolated by column chromatography and purified by HPLC, and identified by spectral datas. RESULTS Fourteen guaiane type sesquiterpene lactones were isolated and identified respectively CONCLUSION Compounds 3、、、、首次从中华苦荬菜中分离得到 图1. 化合物1~14的结构 1 仪器与材料 x-6显微熔点测定仪(温度未经校正);Bruker AM-400型核磁共振波谱仪,TMS为内标;高效液相色谱仪;薄层色谱硅胶板(烟台化工厂生产);柱色谱硅胶(200-300目青岛海洋化工厂产品007年月007年月采于×400 mL)、乙酸乙酯 (3×400 mL)、正丁醇 (4×300 mL) 萃取,减压浓缩蒸干得到石油醚提取物淡黄色固体36.2 g,乙酸乙酯提取物8.6 g,正丁醇提取物26.1 g。萃取后的水层 (400 mL) 先加入98%的浓硫酸14 mL调整溶液中硫酸的浓度为3%,于50℃下酸解4小时,然后用饱和NaHCO3溶液调整至中性,再用乙酸乙酯萃取 (3×300 mL),得到深棕色膏状物1.8 g。乙酸乙酯提取物、正丁醇提取物和水层酸解后乙酸乙酯提取物经多次柱色谱分离,用HPLC精制得化合物1~14。 3 结构鉴定 化合物1为无色透明针晶,mp 196-199.5 oC,1H-NMR (CDCl3) 与中华内酯B完全一致,因此鉴定为中华内酯B。 化合物2为无色透明针晶,mp 149-151 oC,1H-NMR (CDCl3) 与文献[4]完全一致,确定为10?-羟基-愈创木烷-12,6-内酯-3-酮。 化合物3为淡黄色无定形体,[??22D +59.9 (c 0.0013, MeOH),13C NMR (100 MHz, CDCl3) 给出15个碳的吸收信号,在??219.44,178.29分别给出一个非共轭五元环的酮糖基和一个酯羰基,?151.08, 113.57处给出一个环外双键的两个碳原子,??88.60和??74.52给出两个连氧碳的吸收信号,初步推测该化合物可能为倍半萜内酯类化合物。1H N MR (400 MHz, CDCl3) 中,? 5.13, 4.75 (each 1H, s, H-14) 处的一对不饱和单峰信号再次证明了环外双键型亚甲基的存在,??1.29 (3H, d, J = 6.4 Hz, H-15)?,??????d??J = 7.2 Hz, H-13) 处的两个双峰的甲基吸收信号表明存在两个与次甲基相连的甲基的存在;???(1H, dd, J1 = 9.6 Hz, J2 = 8.4 Hz, H-6) 显示为内酯环上与氧相连的次甲基;?HMBC显示了一个连氧的次甲基碳??与不饱和亚甲基质子的相关信号证明羟基连于C-?,HMBCJ9,8? = J9,8? = 3.2 Hz,J1,2 = 8.0 Hz,J5,6 = 8.4 Hz, J6,7 = 9.6 Hz等,推得该化合物的结构为:(4S)-9?-羟基-10(14)-愈创木烯-12,6-内酯-3-酮,命名为Chinensiolide F。 化合物4为无色不定形体,[?]19D = +1.0 (c 0.48, Me

文档评论(0)

smdh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