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第六单元 第5课游沙湖苦斋记精品导学案(详解版)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docVIP

高中语文 第六单元 第5课游沙湖苦斋记精品导学案(详解版)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高中语文 第六单元 第5课游沙湖苦斋记精品导学案(详解版)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第5课 游沙湖 苦斋记 中国古代的随笔小品最早发源于先秦两汉,兴起于魏晋南北朝,成熟于唐代,到明清时期最为繁荣兴盛。它不拘题材文字、格式技巧、品格趣味,很多都是信笔写来,自然流畅,摇曳生姿,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苏轼的随笔小品,更是“不刻意为文,遇有可记,随笔写去”,“或直抒所怀,或因事见理,处处有一东坡,其为人,其哲学,皆豁然呈现”。 刘基的《苦斋记》是一篇颇为别致的书斋记,着眼一个“苦”字,辩证说理,体现出深刻的思想性。 元丰二年(1079)十二月,苏轼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只是一个虚衔,无权过问公事),安置在本州居住。次年二月,他到达黄州,一直住到元丰七年才离去。元丰五年(1082)三月,苏轼因治病求医,在庞安常家住了几天,病好以后,又和他同游清泉寺,《游沙湖》即写于此时。 《苦斋记》是书斋主人章溢请刘基写的一篇记。古人一般的书斋记,大都写其环境之优美清静、主人之闲适高雅,而本篇却着眼在一个“苦”字,不仅位处苦地,而且连四周的动植物都具苦性,在无往而不苦中,主人却乐在其中。文章最后揭示原因,说明了苦乐互相依托的道理,并进一步点明“天之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 刘基(1311—1375),元末明初政治家、文学家。字伯温,谥曰文成,浙江青田人。以辅佐朱元璋完成帝业、开创明朝而驰名天下,授弘文馆学士,封诚意伯。他博通经史,诗歌雄浑而富于想象,散文风格古朴,笔意奔放。著有《诚意伯文集》二十卷及其他著述多种,代表作有《郁离子》等,与宋濂、高启并称“明初诗文三大家”。 1.注字音加点字 读音 加点字 读音 蕲水 qí 清泠 líng 浸溪 jìn 荼蓼 tú liǎo 再少 shào 重褥 chóng 楹 yíng 饫肥 yù 粟菽 shū 疏粝 lì 茹啖 rú dàn 榛莽 zhēn 2.识通假 (1)覆之以茆 茆:通“茅”,茅草 (2)楛竹之笋 楛:通“苦” (3)其槚荼亦苦于常荼 荼:通“茶”,“荼”是“茶”的古写 (4)燕坐于华堂之上 燕:通“宴” (5)籍柔覆温 籍:通“藉”,垫 3.解多义 实 而不知醉醇饫肥之肠,不可以实疏粝 装满 名为救赵,实持两端以观望 实际 此皆良实,志虑忠纯 诚实,忠诚 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 确实,的确 弥 初食颇苦难,久则弥觉其甘 越,更加 舸舰弥津,青雀黄龙之舳 遍布,充满 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更加 4.辨活用 (1)君看流水尚能西 西:名词活用为动词,向西流 (2)名其室曰苦斋 名:名词活用为动词,命名 (3)而从者多艰其昏晨之往来 艰: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艰,对……感到辛苦 5.明句式 (1)乐与苦,相为倚伏者也 判断句 (2)予买田其间 省略句 (3)风从北来者 定语后置句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 译文:山下短短的兰芽淹没在溪水里,松林里沙子路上干净没有污泥,晚间细雨里子规啼鸣。 点评:这三句写清泉寺幽雅的风光和环境。第一句突出环境的优美;第二句突出环境的洁净;第三句用“萧萧暮雨”和“子规啼”,以动衬静,突出环境的幽静。这一派画意的春光,充满诗的情趣、春的生机,赏心悦目,沁人心脾,诱发作者热爱自然、执著人生的情怀。 《游沙湖》中对神医庞安常的描写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提示:作者描写庞安常只选取其“以眼为耳”“虽聋,而颖悟绝人”的特异之处,仅用“以纸画字,书不数字,辄深了人意”一个细节,点化成文,写出人物之不同一般。这种写人的手法实在令人叹为观止,而细细品味,我们还可以发现,这种写法其实本身蕴涵深意。庞安常名安时,湖北蕲水人,儿时读书过目不忘,博物通古今。及长耳聋,但自学研习中医,尤善针灸,为人治病,十愈八九,救人无数,为乡里口碑。这样一“异人”,可记的事迹行状必然很多,而作者却只突出他“以眼为耳”的“异”。从作者在文中“戏”言可以看到,作者这样写人,其实也是在写自己。庞安常“以眼为耳”成一巧手神医,而诗人“以手为口”,是一代诗文绝佳的士子。庞安常“颖悟绝人”却隐居乡间,权充一名村医,自己也因诗文得祸,贬居僻远。两人连境遇都有同“异”。更“异”的是他们都不用“耳”。庞安常不用耳是因为耳聋,耳聋而不听,只凭自己的眼明心慧。作者不用耳,则是出于性情。率性而为,不为世风流转,不为时论所惑,活出自己的独立不倚,一派天然,凭的也是眼明心慧。如此看来,作者那一句“皆一时异人也”,实在寄寓了很深的感叹。从这一句谐谑之中,我们自然也可以见出作者开朗诙谐、活泼风趣的性情。而作者贬居僻远却自居“异人”,这又是多么乐观、自信。 用笔经济 内涵丰厚 ——《游沙湖》赏析 宋代杂记见闻的随笔很多,往往写得杂沓堆砌。苏轼的记游随笔却别开生面。在《游沙湖》中,写人,没有罗列庞安常平生事迹,只是选取一两个典型事例点化成文,并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jshud + 关注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