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传播心理学》.doc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大众传播心理学》.doc

大众传播心理学 一、论述(35) 举例说明在新闻报道中如何防止陷入“伪人本主义”。 兴起于20世纪50~60年代的美国的人本主义是心理学上的第三势力(the third force),是一种心理学新思潮,它以“以人为本”为宗旨,重视研究人的本性、动机、潜能、经验以及价值,主张从人的本性出发研究人的心理,看到了人的心理和人的本质具有的一致性。 我们的社会没有止步于生产时代,而是向大消费时代逐渐发展进步,在大消费时代背景下,个体的需求不断扩大并且得到以往所没有的巨大关注度,媒体作为媒介信息的传播者不仅对这种变化起到了一定程度上的强化、放大作用。在无所不包的大千世界里,人作为被传播的对象成为媒体关注的重点,这种以人为本渐渐成为媒体的一种社会责任。但是,由于传媒业的剧烈竞争,一些媒体难逃欲望陷阱,在报道中貌似“人本主义”,实则挂羊头卖狗肉,过度强调被报道人物的某一方面,忽略了人的基本需要。违背了“人本主义”的“以人为本”的宗旨,背离了新闻传播的本意和精神。 “伪人本主义”不仅欺骗和伤害受众,还会导致媒体公信力下降,更有甚者,威胁社会安稳及社会价值体系的构建。 如何在新闻报道中防止陷入“伪人本主义”,建议如下: 1、坚持新闻的真实性原则。真实性是新闻的生命,是新闻媒体必须遵循的根本原则。没有真实性,新闻就没有价值,没有价值的新闻就没有存在性可言。以煽动受众情绪,盲目追求轰动效应,夸大、歪曲、捏造新闻事实的报道不但会误导受众,还使媒体自己失去公信力,给社会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例如,2012年11月17日,浙江日报报业集团所属《今日早报》在头版头条刊登女兵学习十八大的照片,后经查实改版整版的是苹果手机广告,是摆拍的虚拟新闻。“如此摆拍”会登在头版头条由此可见媒体对新闻图片真实性要求懵然无知,误导和伤害受众的同时也伤害了媒体的形象。由此可见,新闻报道必须坚持真实性,坚持新闻真实性是防止“伪人本主义”的基础。 2、坚持新闻的客观性原则。在新闻报道中,记者应该遵循客观事实,单凭主观臆想,追求新闻效应,炒作新闻的做法都会离“伪人本主义”越来越近。例如,2007年7月15日,江西省电视台都市频道“都市情缘”栏目播发专题节目《为什么这样对她》,报道中六岁的丁香小慧在病床上狂吐血,身上多处淤血青紫。在镜头里,小孩说,身上的伤是后妈打的。在多家媒体的关注报道下,“史上最恶毒后妈虐童事件”被广泛传播。但是,医院对小慧进行全面检查之后发现小孩有凝血功能障碍等病症,身上的伤并非后妈虐待所致。受传统价值观的影响,媒体对该后妈的报道有失客观,对小孩的后妈造成了极大的精神伤害。新闻真相终于大白,小慧的后妈得到了平反。但是,这则虚假新闻给小孩家庭带来了伤害,同时也伤害了社会大众的感情,媒体的信誉也遭受了损失。所以,媒体在介入时间报道中应遵循新闻的客观性原则,坚持公平,公正。 3、传者对受者应“以人为本”。媒介“舞台”要以百姓唱主角。媒介内容以人为本,不单单关注领导,明星,要观照百姓,反映最平凡的“小人物”以百姓利益选择热点、焦点,关怀百姓,弘扬百姓,对被报道者怀有人文精神,善待生命,保护被报道者的隐私权,关注人的多层次需求等。 4、媒体从业者要加强自身的人文修养和行业道德自律。新闻伦理学上有个名词为“侵扰悲痛”指记者在意外不幸发生后,侵扰一些因意外或事故而悲伤的人(主要指亲友伤亡者),以致给受害者亲属带来心理,人格等的伤害。在“长春婴儿死亡案例”中,人文素养的缺失,传媒工作者在报道中,把婴儿的死亡照片放到报道中,这对孩子的亲属来说无疑是巨大的二度伤害。由此可见,传媒工作者具有人文修养和行业道德是多么重要,为防止陷入“伪人本主义”必不可缺的品质。 论述(30) 传媒工作者需要的心理学知识,为什么? 1、 首先,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现代化社会,人际关系密切,信息交流广泛。人们对周围事物的变化比较敏感,而且善于思考问题,并用思想支配着自己的行动,这就是心理的发生、变化和效应。所以各行各业都需要研究自身及其工作对象的心理。 而新闻工作本来就是与成千上万的人打交道的,是一种沟通信息的工作。要搞好新闻工作,不能不了解与研究报道对象、读者及记者自身的心理与社会心理。 2、 在大众传播中,心理距离存在于传播者与受众、传播者与被反映对象等多个方面,它是构建传受关系的基础。正确认识和把握心理距离,是形成和谐的传播关系、实现理想传播效果的条件。 不同层次的人际关系反映了人和人之间相互吸引的程度,心理上的距离越近,反映人们相互之间越吸引,心理上距离越疏远,则反映双方越缺乏吸引力。新闻工作者很多时候要与人“套近乎”,也就是要增加人际吸引力。因而,传媒工作者需要心理学知识。 3、传媒工作者需要心理学的理论意义 (一)增强对新闻传受者本质的认识。新闻传播工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ghfa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