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向[盛世情关系列] 受益人.docVIP

  1. 1、本文档共1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冬向[盛世情关系列] 受益人.doc

四著备载 地名可考 三城易址 皆因水为 ——千年古城今昔之变 戴 健 城市的形成通常被认为是一个地区文明发展的重要标志。合肥城市的形成约有3000年的历史,2000多年前因沟通江淮的运河舟楫之利,曾经是全国唯一的以转运贸易为主的“输会”,又因其控南北扼东西地处要冲,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合肥”,是中国连续“传承”时间最长的省会城市名称之一(较早的还有成都、长沙、太原等),是全国各省最居中的省会城市,后来居上的区域性交通枢纽。从时间和空间上考量城池的历史变迁,合肥因水而名,临水而建,择水而迁,亲水而兴。 四部名著载入地名 考古发现,至少在25万年前,合肥一带就有猿人的活动,已出土的“和县猿人”头骨证明了这一点。近年来合肥东边的含山凌家滩、北边的蚌埠双墩、西边的六安双墩考古发掘,也无不证明,这里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处于中国最古老的氏族部落之一“有巢氏”生活的中心区域。在公元前21世纪前后的夏代,合肥人已经在河畔的高台上“结庐”,即建起成片的房舍,有了集市和城的雏形(埋在地下最大的一块面积达8万平方米),如《诗经》所说的“中田有庐”。“中田有庐”比邻近的巢湖市原先的地名“居巢”即“树上为巢”,应当说前进一大步了。 夏商时期,合肥属巢国。周武王平定天下,以土地大封公、侯、伯、子、男五等,公五百里,侯四百里,伯三百里,子二百里,男一百里。巢国被一分为二,曰巢,曰庐。 居巢为巢伯国地,即周代一个伯爵的封地。《春秋》记:“楚人围巢。巢,国也。”后汉时这里一度也曾置居巢侯国,故城在今居巢老城区东北约3000米,早圮。关于“巢”的来历,《孟子·滕文公下》解:古时洪水“泛滥于中国,蛇龙居之,民无所定,下者为巢,上者为营窟”。赵歧注曰:“卑下者于树上为巢,犹鸟之巢也。”《庄子·盗跖》则释:“古者禽兽多而人民少,于是民皆巢居以避之”。巢居即我们通常所说的有巢氏时代,《名胜志》谓“古名居巢,取‘下者为巢’之义”。 合肥为庐子国地,即周代一个子爵的封地。以合肥为中心的庐国和同时期的舒国,范围逐渐自合肥、六安、庐江、舒城延伸到沿江和江南地区。合肥县志记载,历经春秋战国数百年,庐子国先后为楚、吴、越所兼并,又复归楚。汉光武帝刘秀于建武六年即公元30年设合肥侯国,委大将坚镡为合肥侯。庐江以及后来的庐州,甚至连江南的庐山,以至解放后合肥一代地方戏“倒七戏”更名“庐剧”,都是因庐子国而得名。历史文献证明合肥是从庐子国开始发展为城邑的,最初的时间应该是在公元前1046年,迄今已有3055年的历史了。 城市城市,到底是先有城还是先有市?这似乎是一个长期悬而未决的问题。学术界通常认为城市起源是指人类社会栖居方式的变化而使一处聚居点成为与政治、经济、生产、贸易、宗教或军事活动相关的中心。从目前能找到的史书典籍上看,合肥作为城市“闪亮登场”时,就已经遐迩闻名。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嬴政完成统一,随后设立郡县制。目前通常的说法是秦置九江郡于襄安(今无为县境内),统合肥、居巢、襄安三县,庐以列城为合肥县。但见诸文字的“合肥”之名,最早出现在2100年前大文学家、史学家司马迁的《史记·货殖列传》中: 合肥受南北潮,皮革、鲍、木输会也。 无巧不成书。司马迁后大约170年,另一位大文学家、史学家班固在《汉书·地理志》中记述: 合肥受南北湖皮革、鲍、木之输,亦一都会也。 两段话语似义同,即合肥得益于南北水系沟通之利,长江、淮河之间有运河在这里相贯,且南有巢湖,北有瓦埠湖,是一个和当时楚都寿春齐名的大码头、大城市。 那么“合肥”这个地名是如何得来的,或者说为什么叫“合肥”呢?古人认为淝水发源于城西30千米江淮分水岭的将军岭,流往合肥前一支北折寿春入淮河叫东淝河,一支流经合肥城区叫南淝河又叫施水。我国最早的解答词义和名物的工具书《尔雅》“释水”篇析“肥”: 归异出同(日)肥。 1500年前北魏的大文学家、地理学家郦道元在《水经注》中解析: 盖夏水暴长,施合于肥,故曰合肥也。 就是说两条流往不同方向的河流曾同出一源,因此叫“合肥”。 司马迁、班固和郦道元前后另一个记载合肥的名人是西晋的大文学家、史学家陈寿,他所著的《三国志》在曹操传、刘馥传、张辽传、孙权传、蒋钦传、甘宁传等中迭次述及合肥,肥水及逍遥津,如: 合肥之贵,孰若吴、楚。 实际上,古籍中对合肥“二水一源”的记述并不准确。按东淝河与南淝河之间横亘着江淮分水岭,并不是一源,但又的确曾经相通,这就牵涉到为什么历史上有个江淮运河的问题。自长江到淮河,自南而北,经裕溪河、巢湖、南淝河,过一段运河,入东淝河、瓦埠河到淮河。这一段运河,先秦相通,至三国时期曹魏因战事之需,又曾拓修,故老百姓口口相传为“曹操河”,约7000米长,后来颓废。合肥县志有“宋有杨将军欲开分水田引淮入肥,工不成将军自刎”之载,说明后人曾试图重开江淮运河。1953年

文档评论(0)

xx8860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