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地方感建构策略的分析邦.docVIP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媒介地方感建构策略的分析邦.doc

媒介地方感建构策略的分析 ——以《株洲晚报》与《长株潭报》为例 新闻与传播系新闻学专业 学生:江珍珍 指导老师:邓庄 摘要:大众传媒通过对城市景观、城市生活方式、城市观念、风俗习惯等方面的报道,能够不断建构和强化地方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人们对城市的认知、态度和行为,从而达到塑造城市形象、提升市民归属感,建构城市文化认同的目的。本文以株洲地区的《株洲晚报》、《长株潭报》这两份颇具代表性的报纸作为研究样本,通过剖析两份报纸的报道理念、报道内容和报道视角,来分析媒介地方感的建构意义,梳理出地方媒体在营造城市归属感与文化认同等方面的途径和方式等。 关键词:媒介;地方感;城市文化认同 不同的地区在长期发展过程中会形成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大众媒介的传播活动必然会与其对应的地域文化产生千丝万缕的联系,这种媒介与地理之间的互动,随着大众传播媒介的发展而越发紧密,媒介在某种意义上组织甚至控制了地方的意义。 本文以处于长株潭城市圈副核心城市的株洲为例,通过分析《株洲晚报》、《长株潭报》两家都市类媒体后认为,地方媒体通过对城市生活方式、观念、风俗习惯以及城市景观、城市符号等方面的报道和反映,能够不断建构和强化地方感,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人们对城市的认知、观念和态度,从而达到塑造城市形象,提升市民归属感,建构城市文化认同的目的。 1 媒介地方感的内涵及意义 地方(place)是文化地理学的核心概念之一,是一种融主观与客观、特定空间与时间于一体的社会存在。地方感是指一个地方的特殊性质,也指人们对于这个地方的依恋与感受,体现的是人在情感上与地方之间的一种深切的连结,是一种经过文化与社会特征改造的特殊的人地关系。地方感是“关于人们对特定地理场所的信仰、情感和行为忠诚的多维概念,包括地方依恋(place attachment)、地方认同(place identity)和地方意象(place image) 等研究领域”[1]。也就是说,它是人类从事某一行为的地方所感知形成的总体印象,一种认识地方的主客观维度,这种主客观维度通过媒介建构出来就是媒介地方感。特别是在媒介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即所谓的“媒介化社会”,媒体生态的多元化景象为公众建构起威力巨大的“拟态环境”,这一环境对传播城市文化和塑造市民的心理归属感发挥着重要作用[2]。 在全球化和网络化浪潮的席卷下,本土性在无差别的景观和压缩时空的传播中正面临重重危机,中国各地那些曾经富有特色的地方文化和传统习俗逐渐被淡化和消解。因此,地方媒体强化和建构地方感,对传承美德,弘扬传统,抵挡全球化带来的文化同质化与单一性具有重要意义。 其次,地方性格与文化特质作用于媒介的内容选择、表达方式、风格定位等,使得地方媒体成为表达和塑造地方感与文化认同的重要载体。以所属城市的历史、人文、现实生活作为报道重点,地方媒体培养和提升了人们的城市归属感和文化认同。 第三,地方媒体强化和建构城市文化认同,也是一种重建公共空间中的公民理性、公民伦理的有益尝试。通过设置诸如城市标志性景观设计、公路交通线路规划,城市创卫创文宣传口号征集等公共议题并引发市民讨论,培养市民的公共意识。 2 媒介地方感的建构策略 2.1制造标签,强化城市标志性建筑的形象 作为本土化的辨别方式,居于城市地理景观中心地位的标志性建筑,从某种角度上来说,是地方最显著也最直接的标签之一。从散布于《株洲晚报》和《长株潭报》的报道中可以发现,作为株洲标志性景观的湘江风光带和地标性建筑神农广场显然成为了报道的“宠儿”。以2012年9月作为样本,整理两家媒体对神农广场的报道情况发现:短短1个月时间内,与神农广场相关的新闻《株洲晚报》出现了11条,《长株潭报》出现了9条。 对株洲标志性景观的设计、公路交通线路规划和城市创卫创文宣传口号的征集等公共性议题,两份报纸也经常发起“公共讨论”,鼓励市民直接参与到城市地理景观的建构中来。 2012年2月1日至20日期间,株洲市规划局发起对湘江风光带东岸(城区段)初步规划方案的公众意见征求。2月1日,《株洲晚报》详细报道了规划方案、规划理念的同时,还向市民抛出“橄榄枝”——报社不仅会刊发市民的好建议,而且还会给提好建议的市民派发奖励。第二天,该报又刊出 “河东风光带要建,不少市民出主意”的封面报道,并续报道诸如“风光带四桥能否装电源”等市民的建言情况,搭建与读者互动的平台,给市民营造了“城市主人”式的话语体系。 2.2书写怀旧景观,唤醒城市集体记忆 对于城市中的市民和公众而言,其对于城市历史文脉的认可和言说、想象,是塑造和增强城市认同的有力手段[3]。城市中的老建筑、老街区等“怀旧景观”则是塑造城市的文化植根性和居民对于城市的情感维系的重要纽带。 2011年6月6日,《长株潭报》甫一创刊即辟出10个版的“株洲传奇”特别报道,用宏大的历史

文档评论(0)

m3lv5hh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