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民族社会学概论 教学课件 郑杭生 著 第三章 民族文化.pptVIP

新民族社会学概论 教学课件 郑杭生 著 第三章 民族文化.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在线教务辅导网: 教材其余课件及动画素材请查阅在线教务辅导网 QQ:349134187 或者直接输入下面地址: 第一节 文化的含义与分类 第二节 多元民族文化 第三节 少数民族文化特征 第四节 民族文化变迁 第一节 文化的含义与分类 ? 一、文化的含义 汉语中的“文化”重在精神的教育方面。 从“文艺复兴”时代开始,人们将在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都归入文化的范畴,凡经过人类实践活动改造和劳作过的一切自然物和人类实践的产物都是文化。 二、文化的分类 文化的分类是多层次的,可初步分为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 物质文化又可分为衣、食、住、行等被人们加工过的,体现了人类主观能动性的一切物质领域的文化的总和。 非物质文化是与物质文化相对应的其他文化的总和,可初步区分为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两类。 第二节 多元民族文化 ? 一、原始的采集文化 采集文化大体经历了三个社会发展阶段。 早期盛行季节性集体采集生活,采集时间开始于每年的三四月份,采集归来后平均分配所获的食物。这是早期采集的社会活动和组织分配方式。采集的食物是为了满足自己的食用需要。 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作为种植业农业生产的补充形式,原始的季节性集体采集活动,逐渐演变为季节性的一家一户的个体采集行为。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采集活动已变为商品生产的活动,目的在于出售和交换。 二、原始的狩猎文化 今昔对比,少数民族的狩猎方式由往昔的集体狩猎为主,变为个人进行打猎为主。狩猎的工具也由传统的“弩弓毒箭”的木制工具,变为晚近才由外地输入的钢丝套、铁猫、尼龙绳套和兵器等多种工具并用;由传统的无节制地任意捕杀野生动物充饥、调味,变为有节制的行为。 往昔的集体狩猎多在冬季的农闲时节进行。 1、因为农闲时节有大量的空闲时间; 2、由于冬季山顶下大雪,便于跟踪动物的踪迹,而且植被和树叶没有夏天茂密,便于发现猎物; 3、冬季山上积雪多,野生动物都往离人较近的低海拔、无积雪地区迁徙觅食,有捕猎的方便之处; 4、山林里的毒蛇进入冬眠期,对人类有侵害的旱蚂蟥、毒虫等亦进入“冬眠”,人身安全有了保障。 个人狩猎则多为守候待兽,主要是在野兽经常出没的路口设地箭、插竹签、挖陷坑、悬挂圈套等。总体上是由集体狩猎时的强攻为主演变为“暗算”为主。 三、传统的刀耕火种 民国年间云南边疆少数民族传统的刀耕火种的基本情况: “田无农器,故栽植法甚简陋,大抵平常栽植,不用锄耕,将树木茅草砍伐晒干,焚之成灰,散灰于地,厚约数寸,于是以竹锥地成孔,点种玉米。若种荞麦稗黍之类,则只播种于地,用竹帚扫匀,听其自生自灭。名为刀耕火种,然无不成熟。今年种此地,明年种彼地,将住屋前后左右之土地轮流种完,则将住屋弃而之他,另觅新地栽种,田地既一度栽种,则地力已竭,势非休息十年或八年,俟草木再行畅茂后,可以砍伐燃烧成灰时,即不能再种也。” 第三节 少数民族文化特征 一、形态多样性 少数民族文化以其多样性的特征而闻名于世,仅以宗教文化为例,几乎世界上的各大宗教,以及各大宗教的主要流派都为中国少数民族所信仰,宗教文化多样性的特征非常显著。 少数民族的衣、食、住、行等方面的文化亦以其多样性而著称于世。 服饰成为民族之间相互区别的有形文化表现形式。 各民族所吃的粮食区别不大,然而,“如何吃”这一文化过程则相差甚远,从而形成各具特色的民族饮食。 住房亦随着各民族所处的地理环境和文化观念的不同而差异甚多。随着各民族聚居区的海拔呈立体性的分布,由低海拔到高海拔地区,其显著特征是海拔越高墙体越厚,房屋内部的梁、柱也越粗壮。 二、分布立体性 占中国总人口不到10%的55个少数民族,以“大杂居、小聚居”的格局分布在中国70%的疆土上,且主要是分布在中国的边远地区。随着中国地势“西北高东南低”的特征,中国少数民族及其文化的分布亦呈现出立体性的特征。 从生产生活方式来看,傣族、水族、布依族、壮族、黎族等分布在低海拔地带的民族,主要种植水稻,其文化具有浓厚的稻作文化的特征,饮食文化以稻米为主,农业祭祀亦围绕着水稻的种植而展开,水在其民族的物质和精神文化中居于十分显要的地位,住房和穿戴适应低海拔热带地区的特征。 而藏族等分布在高海拔地带的民族,主要以种植耐低温干旱的青稞为主,兼以放牧牛羊,其文化具有浓厚的游牧文化的特征,饮食文化以耐饥寒的青稞面、牛肉为主,山林、冰雪在其农业祭祀活动中具有重要地位,山在其民族的物质和精神文化中居于十分显要的地位,住房穿戴厚重而保暖,体现出适应高海拔寒带地区的特征。 三、环境适应性 一般来说,聚居在低海拔地区的民族,其文化有适应低海拔热带地区的特点:其住房轻巧通风,具有明显的纳凉、易散热性;其服装薄而短;其饮食偏素偏酸,热量低。 而聚居在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