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公务员考试论复习参考资料之十:人水和谐的春天
公务员考试申论复习参考资料之十:
人水和谐的春天
——写在《关于治理淮河的决定》发布60周年之际《 人民日报 》( 2010年12月29日 ? 05 版)
编者按:古称“四渎”之一的淮河,是孕育中华民族的一条重要河流,又是一条极其复杂难治的河流。时代,把全面治理淮河的历史使命交给了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中国人民。
善治国者,必欲善治水。1950年10月14日,在新中国百废待举的情况下,中央人民政府作出《关于治理淮河的决定》。1951年5月,毛泽东主席发出“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伟大号召,为淮河治理翻开了崭新一页,标志着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新中国治淮时代大幕的开启。淮河,是新中国第一条全面、系统治理的大河。从最初的人拉肩扛到现在的数字化应用;从最初的石磙夯坝到现在的水泥筑坝,新中国治淮度过了峥嵘六十载。60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正确领导下,在“蓄泄兼筹”治淮方针的指引下,沿淮儿女舍小家,顾大家,持续开展大规模治淮建设,铸就了一座又一座治淮丰碑,在新中国治水的伟大实践中写就了壮丽的篇章。
深冬的淮河,收起了往日咆哮汹涌的身形,安静地蜿蜒在无垠的淮河平原,滋润着流域1.78亿人民和豫鄂皖苏鲁五省160个县(市、区)的广袤土地。徜徉在淮河中游新建工程安徽蚌埠闸的护坡上,水利部淮河水利委员会主任钱敏带着略显沙哑的声音说:“新中国治淮60年,淮河流域基本建成了防洪、除涝和水资源综合利用体系,基本理顺了紊乱的水系,减灾兴利能力得到显著提高。治淮在保障流域防洪安全和粮食安全、促进能源开发利用和发展工农业生产方面,显示出基础地位和命脉作用。”
水多?水少?缠绕淮河八百年的困局得以破解
安澜之河,沿淮儿女“千年梦想”终于得以实现
箫寨村,淮河流域的一个小村子,一个极富诗情画意的名字。记者辗转来到河南省商城县鄢岗镇这个深居大别山区的村子时,高中毕业回家务农的小伙子曾令辉正在利用冬闲,修理着家里最有科技含量的农具——浅播自动播种机。日子很好过,但小曾依然记得爷爷常念叨小时候“泥巴凳、泥巴墙,除了泥巴没家当”的艰难。
“大雨大灾,小雨小灾,无雨旱灾”,是这个淮河上游小村子苦难生活的真实写照。箫寨村名字的来由已无从可考。洞箫横吹,反映的是先民在洪水干旱的淫威下痛苦的生活。“现在,依然是洞箫横吹,但吹奏的是新时代幸福美好”,陪同记者的“老淮河”河南省信阳市水利局副局长饶萍说。
幸福何来?商城县副县长周天民一声不吭。他把记者领到鲇鱼山灌区中干渠边,汩汩水头,迤逦而来。“这是答案。这个渠1977年正式建成,灌溉面积50万亩,34年来这里从未歉收。”?可在旧淮河,水多是灾难,水少也是灾难,淮河一直在水多水少的矛盾纠葛中打滚。自公元12世纪起,黄河夺淮700年,打乱了淮河水系,淤塞了中下游河道,使淮河失去入海尾闾,改变了流域原有水系形态,加重了淮河水患。公元16世纪至新中国初期的450年间,平均每百年发生水灾94次。史书记载,每每水灾,汪洋一片,“田庐尽毁,溺亡之生灵飘浮水上”;水灾之后,干旱接踵,常常赤地千里,寸绿不生。黎民“身如蓬逐风而不止,心滚滚乎若沸汤”。
在党中央、国务院确立的“蓄泄兼筹”治淮方针的指引下,新中国治淮第一次把全流域系统治理纳入规划。1951年5月,毛泽东主席发出“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伟大号召,极大地振奋了沿淮儿女。“蓄山水”、“给出路”、“引外水”的治水思路,治淮掀起了一个又一个高潮。上个世纪50年代,是新中国第一次大规模治理淮河的高潮,在当时国民经济异常困难的情况下,建设了一大批像河南南湾水库、安徽佛子岭水库、梅山水库这样的大型水利工程,保障了经济社会事业发展。?
1991年9月,国务院召开治淮治太会议,作出《关于进一步治理淮河和太湖的决定》,标志着新中国治淮进入第二次大规模建设时期。针对淮河发生严重洪涝灾害暴露出的问题,实施以防洪、除涝为主要内容的治淮19项骨干工程。入海水道工程竣工,使淮河800多年来,第一次有了自己的入海尾闾;临淮岗洪水控制工程竣工,使淮河干流正阳关以下的防洪标准提升到了百年一遇。当时任临淮岗工程建设管理局局长的水利部规划司副司长汪安南说,“遇到淮河发生百年一遇洪水时,临淮岗工程一次性防洪减灾效益为306亿元。”
通过长达60载的蓄水、挖河和修堤,淮河基本解决了水多和水少的矛盾。在保障全流域有足够的“蓄泄”能力方面,治淮义无反顾。60年来,淮河流域共修建大中小型水库5700余座,总库容300亿立方米。建成各类水闸6600多座,提高了防洪除涝控制能力,为有效利用水资源创造了条件。先后开挖了茨淮新河、怀洪新河等人工河道,兴修加固各类堤防5万余公里,重要堤防1.1万公里。淮委主任钱敏说,经过60年的治理,淮河干流上游防洪标准达到十年一遇,中下游重要防洪保护区和重要城市的防洪标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