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磁粉检测(检测设备与检测工艺)-1.ppt
6.3 磁痕观察、记录与缺陷评级 1 磁痕观察 磁痕的观察和评定一般在磁痕形成后立即进行。 观察时机:磁痕形成后立即; 照明要求:非荧光磁粉检测光照度应不小于1000lx,最低不得低于500lx;荧光磁粉检测的黑光辐照度应不小于1000μW/cm2。 2 缺陷磁痕显示记录 照相 、贴印 、磁粉探伤-橡胶铸型法、录像、可剥性涂层、临摹。 3 缺陷评级 首先确定当前的磁痕显示是相关、非相关或者伪显示。确定是相关显示后再按JB/T4730.4-2005评级。 依据JB/T4730.4-2005,对磁痕评定是应当注意: 1)不允许存在的缺陷; 2)可不评定的磁痕长度; 3)按一个缺陷评定的情况; 4)综合评级的情况。 6.4 退磁 6.4.1 剩磁的产生与影响 1、(剩)磁产生的原因 磁加工与磁接触、电加工与电接触、机械加工、热加工与焊接等。 2、影响剩磁大小的因素 材料的磁特性、材料的最近磁化经历、材料被磁化的能量大小、磁化方向及工件本身的几何形状。 3、剩磁的不良影响 对工件的进一步加工和使用带来影响。例如:影响罗盘和仪表的精度和使用、焊接时产生磁偏吹、造成轴承磨损等等。 6.4.2 退磁的原理 将工件置于交变磁场中,利用磁滞回线递减进行退磁。 当交变磁场的幅值渐渐递减时,磁滞回线的轨迹也越来越小,工件中的剩磁Br也越来越小接近于零,即:换向和衰减同时进行。 换向:退磁方向的改变; 衰减:退磁能量的减弱。 6.4.3 退磁方法和设备 常用的有交流退磁和直流退磁。 另,将工件加热到居里点以上再处于非磁场环境下缓慢冷从而实现的退磁称为高温退磁,这是一种最有效的退磁方法,但是不经济实用,故高温退磁工程上使用不多。 1、交流退磁:(不考虑换向,只考虑衰减) (一)通过法:①线圈不动工件移动,衰减磁场到零; ②工件不动线圈移动,衰减磁场到零。 (二)衰减电流(磁场)法: ①线圈、工件都不动移动,衰减电流到零; ②两电极夹持工件,衰减电流到零; ③两触头接触工件,衰减电流到零; ④交流电磁轭通电时离开工件,衰减磁场到零; ⑤扁平线圈通电时离开工件,衰减磁场到零。 2、直流电退磁:(既考虑换向,又考虑衰减。) 直流电磁化的工件可采用直流电退磁。 直流电退磁方法:直流换向衰减法和超低频电流自动退磁法。 ①换向衰减法:不断改变电流方向,并逐渐减小电流至零。 ②超低频电流退磁:0.5-10Hz,衰减电流或在线圈中通过。 6.4.4 退磁注意事项 1、退磁的磁场强度应不小于磁化时的最大磁场强度; 2、工件周向磁化退磁应先纵向磁化,再纵向退磁; 3、交流电磁化,用交流电退磁; 4、直流电磁化,用直流电退磁。若再用交流电退磁可达更佳效果;(可见,直流电退磁的磁化效果较低,不如交流电退磁效果。) 5、线圈通过法退磁应注意: 1)工件与线圈轴向平行,且靠内壁放置; 2)工件的L/D≤2时,应加类似磁特性的延长块再退磁; 3)小工件批量退磁的不能采用捆扎或堆放的方式同时退磁; 4)工件退磁时不能与铁磁性材料接触; 5)环形或形状复杂的工件退磁时一般边旋转边通过线圈; 6)工件应缓慢通过并远离线圈1m后方可断电; 7)退磁机应东西放置,退磁后的工件也应东西放置; 8)已经退磁的工件不要靠近退磁机或磁化装置。 6.4.5 剩磁测量 剩磁测定:退磁效果可用剩磁测量仪或磁场强度计测定,磁粉检测中一般要求剩磁应不大于0.3mT(3Gs)或240A/m。 6.5 后处理和合格工件的标记 6.5.1 后处理(概括来说) 1)清洗磁粉;2)工件防锈;3)封堵取出;4)清除反差增强剂;5)被拒收工件的隔离。 6.5.2 合格工件的标记 1 标记注意事项:合理、合法、有效。 2 合格成品工件的标记 1)打钢印; 2)刻印; 3)电化学腐蚀 ; 4)挂标签。 6.6 超标缺陷磁痕显示的处理和复验 6.6.1 超标缺陷磁痕显示的处理 发现超标缺陷磁痕,如果允许打磨,则打磨消除。 打磨要求: 1)打磨至肉眼不可见; 2)对打磨位置复检后无可记录缺陷; 3)打磨位置应圆滑过渡; 4)打磨的深度应符合规定; 5)超过深度的打磨位置应修补至符合规定。 6.6.2 复验 出现以下情况,应对工件进行复验。 1)检测结束后用标准试片验证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