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3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08.10血栓与止血检验的理论基础(一).ppt
概述 止血 抗凝血或溶栓 出血 血栓 第十三章 血栓与止血检验及其应用 1. 血小板止血作用 2. 凝血因子及凝血机制 3. 抗凝物质及其作用 4. 血管壁止血作用 5. 纤溶系统及纤溶机制 第一节 血管壁的止血作用 完整的血管壁对防止出血或血栓形成有着重要作用。 具有完整管壁的结构不至于发生血液外渗; 又有良好的管壁顺应性和光滑平整的内侧面,并释放活性物质,不至于血液流动受阻。 (一)血管壁的结构 大致分三层 内膜层-----最内侧,与血液接触 中膜层-----中间具有保持血管形状、弹 性和伸缩作用 外膜层-----最外侧,由结缔组织来分隔 血管壁与机体、其他组织。 内皮细胞(endothelial cell) 含有各种细胞器:棒杆状小体(Weibel-Palade ,W-P小体)是内皮细胞特有的细胞器,含有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on Willebrand factor,VWF)、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tissue plasminogen activator,t-PA)的生产或贮成所。 (二)血管的止血作用 收缩反应 1. 激活血小板 2. 促进血液凝固 3. 抗血栓特性 4. 内皮细胞的抗血栓形成作用 血管松弛和舒张 抑制血小板聚集 血液凝固和调节作用 抗血栓 第二节 血小板止血作用 一、血小板结构 电子显微镜下结构: 表面结构 骨架 细胞器 特殊膜系统 血小板表面结构:有些小凹陷是开放管道系统的开口(OCS) 细胞外衣(糖萼) 主要由糖蛋白的糖链部分组成 是许多血小板膜受体所在部位 (ADP、肾上腺素、胶原、凝血酶等) 细胞膜 蛋白质(包括糖蛋白) 脂质(包括糖脂) (一)表面结构 (二)血小板膜组成 在血小板末分化时,SPH、PC、PE主要在质膜外侧面,PS在内侧面, 血小板激活时,PS转向外侧面,可能成为血小板第3因子PF3。 1.膜脂质 磷脂----75~80% 胆固醇----20~25% 甘油磷脂----2~5% 鞘磷脂(SPH) 甘油磷脂 磷脂酰胆碱(PC) 磷脂酰乙醇胺(PE) 磷脂酰丝氨酸(PS) 磷脂酰肌醇(PI) (少量)溶血卵磷脂等 血小板膜蛋白 二、血小板花生四烯酸代谢 三、血小板止血功能 1. 聚集功能 2. 释放反应 3. 促凝功能 4. 粘附功能 5. 血块收缩功能 6. 维护血管内皮的完整性 1.粘附功能 血小板粘附:是指血小板粘着于血管内皮下组分(胶原、基底膜和微纤维等)或其他物质表面(玻璃和白陶土等)的能力。 粘附机制:血小板膜糖蛋白GPIb-Ⅸ-Ⅴ通过与血管内皮下成分vWF结合,导致血小板黏附到胶原上。参与一期止血和二期止血。 2.聚集功能 血小板聚集:是指血小板与血小板之间的相互粘附。 是形成血小板血栓的基础。 是血小板进一步活化和参与二期止血、凝血的基础。 血小板聚集机制 黏附的血小板受凝血酶、ADP等诱导剂的作用被激活,并相互聚集。 主要是通过血小板膜糖蛋白GP Ⅱb- Ⅲa与Fg和Ca2+ 介导形成。参与二期止血,促进血液凝固。 GPⅡb/Ⅲa(血小板)- Fg( Ca2+ )- GPⅡb/Ⅲa (血小板) 此外,在高切变率的条件下,VWF也可与GPⅡb-Ⅲa结合,Fn也参与血小板的聚集反应 血小板聚集有两种类型 第一相聚集(初级聚集):指由外源性致聚剂诱导的聚集反应,它与GPⅡb- Ⅲa和Fg的相互反应有关。 第二相聚集:指由血小板释放出的内源性致聚剂调节诱导的聚集反应。 3.释放反应 释放反应: 在诱导剂作用下,血小板贮存颗粒中的内容物通过OCS释放到血小板外的过程称为释放(分泌)反应。 释放因素 诱导剂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