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系—孔繁轩—《博山样钩沉—两汉至唐代绘画中的石法研究》
第一章 尴尬的研究现状——举步维艰的山水画溯源
对山水画原点的追溯是研究中国山水画发展历史难
以规避的问题,但让人无奈的是,在这一重大问题上的研
究成果却是常常让人失望,不少研究文章若非隔靴搔痒,
便是难圆其说,研究之路举步维艰,争论分歧无处不在,
原因有客观的,更有长期形成的主观定势。
原因大致有以下几点:
一 唐代以前的绘画极度缺失,至于与山水题材有关
的绘画作品更是凤毛麟角。存世卷轴画以托名伪作或后世
摹本为主,往往妨碍研究。纵有了合理推测而往往遭受“无
有证据”之指责。而无理之说则往往可假借伪作逞一时之
凶。
二 对山水画概念界定的模糊使得可供研究的绘画作
品难以充分发挥作用。日本学者伊势专一郎在昭和八年十
二月刊行的《自顾恺之至荆浩支那山水画史》一书中说的,
“中国山水画之发端,今不能不求之《女史箴图》”。此书
因为年代与国域的问题全书尚未览阅,故不知全文大旨及
其优劣得失。但若排除前后文,而就看这一论点,所言还
是比较公允,并提供了一条研究方向。但傅抱石先生在
1933 年的《论顾恺之至荆浩山水画史》一文中却层层批驳,
虽也合乎逻辑,但问题之焦点却落在了如何界定“山水画”
上。伊势专一郎只云要“求之《女史箴图》”,而傅抱石却
问“顾恺之可为山水画之祖乎?”以此一问便排除了《女
史箴图》中山川部分的可研究性以及其与中国山水画之间
的重大关系。像这样将问题转嫁至“山水画”概念界定的
现象至今仍多。
三 再如众多器物上的纹样或绘画往往被归类为工
1
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系—孔繁轩—《博山样钩沉—两汉至唐代绘画中的石法研究》
艺,被大大忽略。如陈传席在《中国山水画史》中所言,
“……以上所记,不过是工艺、染织、地图之类而已。不
可认真的算作山水画。”其实,是不是算作山水画另当别
论,但其作为研究参照物的价值绝不应被抹杀,其所著《中
国山水画史》宁可选择不少伪作来作为其引证对象,而不
将可靠实物加以比对研究,岂非刻舟求剑?他甚至说“王
逸《楚辞章句·天问》篇中,王延寿《鲁灵光殿赋》中,
东晋王子年《拾遗记》中,都有壁画或地画中的图画天地、
山川、四渎五岳等记载,然则所记之画或过于原始,不能
算作山水画,或过于荒诞,不可信。”这些都是不负责任
的主观臆断,自行的把研究范围局限了,而持这类观点人
为数不少。复如建筑,器物,墓室之绘画,今人多指其为
工匠画,定与当时名家绘画相去甚远。这显然是受唐宋以
降文人画思想的影响,而殊不知“顾陆吴张”以及其时画
论所载之名姓,究其社会职属,正多是画工画匠。
四 画史画论的贡献与痼疾同存,某些观念长期误导
人们。
古代画论中的某些观点十分主观和片面,但由于其权威性
而长期误导“上古”绘画的研究。更兼适逢西方进化论大
行其道的当今,不少片面的论断在今天很容易得到支持。
举例而言,谢赫在品评卫协时称“古画皆略,至卫始精”,
虽是说有夸大之嫌,但联系上下文不难判断,这更多的是
在突出卫协的高超画技。但在今天很多学者在发表的文章
中借此认为上古绘画大多稚拙,是因画技不成熟所致。但
其实只要仔细推敲,这种观点实无什么坚实的立足点。说
“皆略”无非说那时的绘画大多简略概括,我们从一些汉
代壁画上也的确容易得出这样的结论,但拿马王堆 T 型帛 图 1 导引图 局部
画以及西汉的《导引图》(图1)来看,造型精准,用笔用
线不苟分毫,对象与对象之间安排严密,岂可论不精?甚
2
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系—孔繁轩—《博山样钩沉—两汉至唐代绘画中的石法研究》
至再往上追溯,1974——1975 年在秦都咸阳发掘的砖刻凤
纹(图 2 ),流畅的线条刻画出的却是华美生动的形象,只
不过不是毛笔画下而是直接刻出的罢了。由此可见,定有
不少同样高水准的绘画艺术为历史所封尘,其数量定是可
观的。而我们之所以看到的多为概括简略的绘画,当然是
因为高水准、高规格的绘画、工艺等艺术在当时只能被特
定阶层所拥有,高级艺匠也只能出现在上层阶级左右,阶
图2 砖刻凤纹 秦
级越低,为其服务的画手水平则越低。而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