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视野中的村落、学校与国家.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文化视野中的村落、学校与国家.doc

文化视野中的村落、学校与国家 【摘要】:近年来,随着“三农”(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日益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农村教育也逐渐成为教育研究的热点。但是既有的研究成果多从国家教育政策或政府的宏观规划出发,很少从乡民自身的教育需求、乡村文化变迁来研究乡土教育。论文选择华北平原一个典型的县作为考察乡村教育历史演变的切入点,从社会生态、区域文化、人口流动与教育变迁的双向互动入手,通过民间文献资料的收集和口述史、人种志等多种研究方法的运用,呈现了20世纪以来伴随民族国家的兴起,国家政权逐步介入乡村社会,国民教育体系建构与村落文化、地方性知识冲突的生动场面,揭示了乡村教育的复杂性,并对城乡教育差异作了深入的思考。山东省汶上县作为齐鲁文化核心辐射区,“孔子宰中都”即于此,又是30年代梁漱溟乡村建设实验县,1936年燕京大学社会学系廖泰初先生在汶上县开展农村教育田野考察,从中西文化冲突的视野,详尽地考察了汶上县“洋学”(学校)与私塾对抗、竞争甚至落败的情形。清末民初是我国由传统国家向民族国家过渡时期,现代学校制度作为国家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逐步向乡村延伸,国家与地方社会的冲突,地方性对现代性的反抗,充分反映了乡村社会固有的文化结构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冲击,展示现代化进程中的丰富多彩。“皇权止于县政”、“天高皇帝远”,说明了乡村社会在自身固有逻辑轨道上运转,介于官与民之间的绅士群体维系着乡村无为而治,私塾则由家族或家庭承担,在这种框架下,乡村教育处于自治状态。但是20世纪以来,伴随国家政权的下沉,乡村教育逐步纳入到政府的管理和控制体系之中,但政府在农村推行新式教育过程中,却遭遇扎根于传统社会土壤中的私塾的阻抗,私塾与新式教育之争是民国时期乡村教育的基本特征。国家权力介入乡村社会是理解20世纪乡村教育变迁的重要参照系,本文着重从国家与社会的视角,探讨一个世纪以来国家政权、村落和学校之间的互动关系,并置于文化变迁的视野分析国家教育建构与乡土社会、地方性知识的冲突,及其不同类型文化权力的互动。清末“废科举、兴学堂”标志着国家权力开始进入乡村教育,“洋学”的冲击和“毁庙兴学”的运动对村民、士绅以及当事人所造成的内心矛盾和困惑,往往被大历史所遗忘;现代学校带来的外来信仰和观念与地方性知识和习俗的冲突以及带来的社会影响,在以往教育史研究中非常薄弱。事实上,国家教育体系的建构与地方性知识的冲突、学校与乡村生活的隔膜、国家教育期望与村民教育意图的矛盾都基于国家权力介入乡村社会这条轴线上,对这一过程的深度描述和分析对于理解现代学校在乡土社会中扮演的角色、功能以及存在缺陷,对于推动当代中国农村基础教育改革均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本研究在一定意义上可以看作人类学的追踪研究,但是理论框架和分析视角与此不同,在前人积累的调查资料基础上,试图将一个县的教育变迁置于历时性框架之中,同时引进共时性分析视角度,对历史具体场景细致的深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避免宏大叙事相对空泛的弊端。【关键词】:文化冲突国家政权村落地方性知识生活史 【学位授予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7 【分类号】:G40 【目录】:内容摘要6-8Abstract8-13序言13-25一、选题缘由13-16二、文献研究综述16-20三、论文研究方法20-22四、论文框架与思路22-25第一章县域文化与村落背景25-34一、地理位置25-26二、经济状况26-27三、历史文化27-31四、传统教育遗产31-34第二章国家——社会与乡村教育变迁34-113一、清末社会变革与新学的引进34-46(一)废科举与兴学堂35-36(二)国家与地方社会的冲突36-38(三)1907年一位俄国汉学家游记中的鲁西南教育改革图景38-41(四)近代化意义上的教育管理体制41-44(五)教育经费与师资培训44-46(六)一种比较——周村与汶上46二、新旧之间——乡村私塾教师的生活史46-62(一)落魄的心态48-51(二)充当塾师的不同心情51-54(三)对待新学的不同态度54-55(四)科举废除后的不同反应55-59(五)教育扩展中的士绅与地方精英59-62三、民族——国家与教育在乡村社会中的渗透62-89(一)”新国家”提倡国民教育62-67(二)政府禁止私塾67-73(三)”洋学”与私塾的冲突73-80(四)教师与乡村生活的隔膜80-84(五)教育、政治与职业生涯84-89四、教育重建新社会——乡村建设运动在汶上89-99(一)乡学、村学、乡农学校94-95(二)共学处95-97(三)乡村服务人员训练处97-99五、烽火中的学校——抗日战争和内战时期的教育99-103六、1949年以后国家控制下的乡村文化与教育103-113(一)学校教育制度重建与乡村政治运动104-106(二)”文革

文档评论(0)

xx8860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