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聚集体的相互作用及其形成机制.pdf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中国科技大学博二Jj论文 摘要 摘要 生物处理是目前水污染控制的主要技术手段。在废水处理反应器中起重要作 用的微生物通常以絮体污泥、生物膜和颗粒污泥三种聚集体的形式存在。这些微 生物聚集体的形态、结构、功能、特性影响并决定着废水生物处理系统的运行稳 定性、处理效率和出水水质。另一方面,微生物聚集体的形成过程却极为复杂, 不仅形成过程时间长,而且影响因素众多。因此,对微生物聚集体的相互作用以 及形成机制的研究是十分必要的。本论文基于大量的试验研究结果和DLvO理 论的拓展应用,系统研究了废水处理反应器中微生物聚集体的表面特性、相互作 用以及形成机制,深入探讨了微生物胞外多聚物EPS在微生物相互作用中的作 用机制,并成功构建了微观尺度下微生物聚集体的三维模型。主要研究内容和研 究成果如下: 1.基于表面热力学分析所反映的微生物表面性质的差异,以一株产氢光合 细菌(R办D咖筇e砌肌D,z嬲口c埘叩办妇)为对象,建立了利用DLVO理论来解析与 预测微生物之间的吸附与絮凝行为的理论方法,并探索了导致细菌絮凝性能变化 的本质原因。在O.1mol Ld电解质浓度下以及pH约为7.0时候,体系具有最优 的絮凝性能;Ca2+的加入可以有效地提高体系菌液的絮凝性能;EPS对体系絮凝 性能的变化影响很大;导致光合细菌絮凝性能较差的主要原因是光合细菌自身特 (21.75mJm。2)。 2.通过对真氧产碱杆菌(R口b幻”胁e“舰秒施)生长周期的研究,成功地对 微生物生长周期中表面特性以及絮凝性能的变化进行了定量表征。在生长周期中 真氧产碱杆菌的水接触角与甲酰胺接触角在24h内迅速下降,其疏水性在对数 生长期内迅速降低;细菌表面张力中非极性作用项与极性作用项的比值 (y;∥/y尹)在生长周期中先迅速下降,随之维持在一个较低的水平,这说明在 生长周期中细菌表面由疏水性为主变为以亲水性为主,从而导致在培养过程中细 菌的稳定性逐渐升高;Le晰s酸.碱水合作用项在整个培养过程中对总位能贡献由 最初的吸附转变为排斥是导致体系稳定性变化的主要因素。 3.通过对真氧产碱杆菌不同生长条件的优化分析,提出了一种能够快速、 中国科技大学博士论文 摘要 有效地定性预测不同底物状态下细菌絮凝性能大小的新方法。在30∥L葡萄糖 为底物、初始pH约为8.0的较优生长条件下,尺.e“f仰砌的生长快速,絮凝性 能良好,合成PHAs的量也较多;而在其他条件下,真氧产碱杆菌的生长反而出 现抑制现象;同时,在不同底物类型下细菌具有不同的斥力势垒水准,其絮凝性 能的大小可以通过预测其斥力势垒的高低来判断。 4.利用快速、灵敏、选择性高的三维荧光光谱方法,表征了好氧活性污泥 与厌氧产甲烷污泥EPS的特性。好氧污泥中存在两个荧光峰,位置分别在 280.285/340.350 nIll和340—350/430一450nITl处,分别对应于蛋白与NADH的特征 吸收峰;而在厌氧产甲烷污泥中除去出现蛋白特征吸收峰外,还在Ex/Em= 400.410/465.475 m处出现辅酶F420特征吸收峰,它是产甲烷菌所特有的物质; 两种EPS的三维荧光光谱参数(如峰位置、峰强度、不同峰强度比)都有所不 同,说明了两者在成分和结构上的差异性。 5.通过好氧和厌氧污泥表面EPS的提取实验,观察到污泥絮凝性能的变化。 bound EPS,LB.EPS)还是紧密 研究结果表明:无论是松散结合EPS(Loosely bound EPS,TB。EPS)都对污泥絮凝性能有着有益的贡献,且 结合EPS(Ti曲tly 随着EPS的不断剥离,污泥的絮凝性能逐渐变差。以DLVO理论为基础构建了 定量表征EPS在微生物相互作用中作用机制的新方法,利用该方法对试验数据 的解析结果表明,在活性污泥中TB.EPS对于微生物的絮凝性能变化的贡献较大。 6.成功

文档评论(0)

zxli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